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6-1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8-30页 |
1.1 低温对植物及棉花的影响 | 第18-19页 |
1.1.1 低温胁迫 | 第18页 |
1.1.2 低温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 第18-19页 |
1.1.3 低温胁迫对棉花的影响 | 第19页 |
1.2 植物抗冷鉴定 | 第19-20页 |
1.3 抗冷相关基因表达 | 第20-22页 |
1.3.1 植物中抗冷相关基因 | 第20-21页 |
1.3.2 棉花中抗冷相关基因 | 第21-22页 |
1.4 转抗冷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1.4.1 转基因在植物抗冷中的研究 | 第22-23页 |
1.4.2 转基因在棉花抗冷中的研究 | 第23页 |
1.5 植物转录组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1.5.1 低温胁迫条件下不同植物的转录组研究 | 第24页 |
1.5.2 棉花中抗逆转录组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1.6 低温蛋白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1.6.1 低温蛋白的分类 | 第25页 |
1.6.2 低温蛋白的特点 | 第25-26页 |
1.7 抗冷信号通路 | 第26-29页 |
1.8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9-30页 |
第二章 陆地棉萌发至幼苗期抗冷性鉴定研究 | 第30-48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30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30-32页 |
2.2.1 陆地棉萌发期的抗冷鉴定 | 第30-31页 |
2.2.2 陆地棉芽期的抗冷鉴定 | 第31页 |
2.2.3 陆地棉子叶期的抗冷鉴定 | 第31页 |
2.2.4 陆地棉芽期和子叶期的生理生化指标及测定方法 | 第31-32页 |
2.2.5 仪器设备 | 第32页 |
2.2.6 数据处理 | 第32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2-45页 |
2.3.1 陆地棉萌发期抗冷性鉴定 | 第32-34页 |
2.3.2 陆地棉芽期抗冷性鉴定 | 第34-35页 |
2.3.3 陆地棉子叶期抗冷性鉴定 | 第35-40页 |
2.3.4 不同生育时期陆地棉抗冷差异 | 第40-43页 |
2.3.5 持续低温胁迫对陆地棉芽期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43-44页 |
2.3.6 持续低温胁迫对陆地棉芽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2.3.7 低温胁迫对陆地棉子叶抗氧化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 第45页 |
2.4 讨论 | 第45-47页 |
2.4.1 棉花不同生育时期抗冷性鉴定和抗冷指标的筛选 | 第45-46页 |
2.4.2 棉花不同生育期抗冷性差异 | 第46页 |
2.4.3 低温胁迫后棉花不同生育时期的生化反应 | 第46-47页 |
2.5 结论 | 第47-48页 |
第三章 低温对棉花幼苗的影响及抗冷相关基因的表达 | 第48-58页 |
3.1 试验材料及培育 | 第48-49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48-49页 |
3.1.2 棉花育苗 | 第49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49-50页 |
3.2.1 苗期低温处理及生物量取样 | 第49页 |
3.2.2 三叶期低温处理后取样及各部分细胞膜透性测定 | 第49-50页 |
3.2.3 棉花三叶期根茎叶氧化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50页 |
3.2.4 RNA的提取 | 第50页 |
3.2.5 实时荧光定量分析 | 第50页 |
3.2.6 仪器 | 第50页 |
3.2.7 数据处理 | 第50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50-56页 |
3.3.1 低温对棉花苗期根茎叶生长的影响 | 第50-53页 |
3.3.2 低温对棉花苗期根茎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第53-54页 |
3.3.3 低温对棉花苗期根茎抗氧化酶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54-55页 |
3.3.4 低温胁迫条件下抗冷相关基因在棉花三叶期根、茎、叶中的表达 | 第55-56页 |
3.4 讨论 | 第56-58页 |
第四章 陆地棉响应低温胁迫的全基因组转录分析 | 第58-78页 |
4.1 材料 | 第58页 |
4.1.1 试验材料及其抗冷性 | 第58页 |
4.1.2 低温对棉花苗期生物量的影响 | 第58页 |
4.1.3 转录组测序中棉花低温处理方法 | 第58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58-60页 |
4.2.1 RNA提取 | 第58页 |
4.2.2 棉花cDNA文库的构建和转录组测序 | 第58-59页 |
4.2.3 序列拼接组装、有参序列比对 | 第59页 |
4.2.4 基因表达量统计 | 第59页 |
4.2.5 4℃低温处理前和处理后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第59页 |
4.2.6 部分差异表达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验证 | 第59-60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60-75页 |
4.3.1 4℃低温处理对豫2067苗期 24h后变化 | 第60-61页 |
4.3.2 4℃低温处理 24h对棉花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61-62页 |
4.3.3 RNA质量、测序文库质量检测 | 第62页 |
4.3.4 测序质量值分布检测 | 第62-63页 |
4.3.5 RNA-SEQ测序数据统计分析 | 第63页 |
4.3.6 低温处理前后之间的差异基因分析 | 第63-68页 |
4.3.7 差异基因的GO功能注释 | 第68-69页 |
4.3.8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功能注释 | 第69-71页 |
4.3.9 差异转录因子的功能注释 | 第71-72页 |
4.3.10 差异基因在不同种属中的分布 | 第72-74页 |
4.3.11 响应低温胁迫的酶类 | 第74-75页 |
4.3.12 部分差异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验证 | 第75页 |
4.4 讨论 | 第75-77页 |
4.4.1 KEGG代谢通路与抗冷关系 | 第76页 |
4.4.2 转录因子与抗冷关系 | 第76页 |
4.4.3 酶活性与抗冷性的关系 | 第76-77页 |
4.5 结论 | 第77-78页 |
第五章 棉花CIPK基因家族全基因组分析及响应低温胁迫反应 | 第78-98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78-79页 |
5.1.1 棉花CIPK家族基因的识别与鉴定 | 第78页 |
5.1.2 CIPK家族基因进化分析 | 第78页 |
5.1.3 CIPK家族基因编码蛋白质的等电点,分子量及亚细胞定位的预测. | 第78-79页 |
5.1.4 染色体定位以及基因结构分析 | 第79页 |
5.1.5 CIPK基因的转录表达分析 | 第79页 |
5.1.6 CIPK基因在低温胁迫等逆境下的表达分析 | 第79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79-95页 |
5.2.1 棉花全基因组水平对CIPK基因家族成员鉴定 | 第79-85页 |
5.2.2 棉花CIPK基因家族成员的功能结构域分析 | 第85-86页 |
5.2.3 CIPK基因家族成员在棉花全基因组内分布 | 第86-88页 |
5.2.4 棉花CIPK基因家族成员的基因结构分析 | 第88-89页 |
5.2.5 CIPK基因家族的基因对分析 | 第89-91页 |
5.2.6 棉花CIPK与其它4种植物CIPK基因家族的进化关系分析 | 第91-92页 |
5.2.7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CIPK表达分析 | 第92-94页 |
5.2.8 不同逆境胁迫条件下二倍体棉花CIPK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94-95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95-98页 |
第六章 棉花GhDHN1基因克隆及响应低温胁迫表达分析 | 第98-110页 |
6.1 材料和方法 | 第98页 |
6.1.1 试验材料及培养 | 第98页 |
6.1.2 棉苗的培养和逆境处理 | 第98页 |
6.2 方法 | 第98-100页 |
6.2.1 RNA的提取和全长GhDHN1基因CDS序列克隆 | 第98页 |
6.2.2 棉花GhDHN1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98-100页 |
6.2.3 GhDHN1基因的低温和干旱转录表达分析 | 第100页 |
6.2.4 三叶期低温干旱盐分处理和GhDHN1基因实时荧光定量分析 | 第100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100-108页 |
6.3.1 GhDHN1基因的克隆 | 第100-101页 |
6.3.2 棉花GhDHN1基因编码蛋白质的等电点,分子量及二级结构域的预测 | 第101-102页 |
6.3.3 棉花GhDHN1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基因结构分析和功能结构域分析 | 第102-103页 |
6.3.4 棉花GhDHN1编码蛋白的磷酸化位点预测 | 第103-104页 |
6.3.5 棉花GhDHN1编码蛋白与其它物种DHN1蛋白的进化分析 | 第104页 |
6.3.6 PBI121-GhDHN1::GFP荧光表达载体的酶切验证 | 第104-105页 |
6.3.7 棉花GhDHN1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 第105-106页 |
6.3.8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GhDHN1表达分析 | 第106-107页 |
6.3.9 不同逆境胁迫条件下GhDHN1基因在不同棉花组织中的表达. | 第107-108页 |
6.4 讨论 | 第108-109页 |
6.5 结论 | 第109-110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第110-113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110-111页 |
7.2 创新点 | 第111-112页 |
7.3 下一步研究展望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6页 |
附录 | 第126-135页 |
致谢 | 第135-137页 |
作者简历 | 第137-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