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宋海峡内潮生成与传播的数值模拟研究
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16页 |
1.1 研究动力与背景 | 第12-14页 |
1.2 研究目标 | 第14-15页 |
1.3 章节分布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6-25页 |
2.1 内潮理论 | 第16-19页 |
2.1.1 内潮的产生 | 第16-17页 |
2.1.2 内潮的传播 | 第17-18页 |
2.1.3 内潮的耗散 | 第18-19页 |
2.2 主要内波观测项目 | 第19-21页 |
2.3 内潮数值模拟研究 | 第21-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模式介绍与斜压能量方程 | 第25-34页 |
3.1 ROMS模式介绍 | 第25-30页 |
3.1.1 模式控制方程 | 第25-26页 |
3.1.2 模式边界条件 | 第26-27页 |
3.1.3 网格与随底坐标 | 第27-30页 |
3.1.4 ROMS内潮模拟 | 第30页 |
3.2 斜压能量方程 | 第30-3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地形和层结变化对内潮生成影响 | 第34-43页 |
4.1 模型设置 | 第35-36页 |
4.2 实验方案设计 | 第36-39页 |
4.3 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39-4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五章 南海内潮的长距离传播及传播过程中的差异性 | 第43-77页 |
5.1 模式配置 | 第45-49页 |
5.2 模拟结果验证 | 第49-56页 |
5.2.1 正压潮的验证 | 第50-54页 |
5.2.2 斜压潮验证 | 第54-56页 |
5.3 南海内潮的生成 | 第56-60页 |
5.4 南海内潮的传播 | 第60-71页 |
5.4.1 水平传播 | 第60-69页 |
5.4.2 垂向结构 | 第69-71页 |
5.5 南海内潮的耗散 | 第71-7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六章 吕宋海峡内潮在西太平洋的传播及潮致混合 | 第77-95页 |
6.1 正压潮验证 | 第78-79页 |
6.2 M2内潮 | 第79-84页 |
6.3 K1和O1内潮 | 第84-88页 |
6.4 垂向扩散系数估算 | 第88-9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七章 结论及未来工作展望 | 第95-98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95-96页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9页 |
作者简历 | 第109-110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