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溪村传统聚落建筑形态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对象、目的和意义 | 第10-14页 |
1.2.1 研究对象 | 第11页 |
1.2.2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3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3. 研究层面的界定 | 第14页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4-17页 |
1.4.1 “聚落”概念的界定 | 第14-15页 |
1.4.2 传统聚落 | 第15-16页 |
1.4.3 建筑形态 | 第16-17页 |
1.5 相关研究概况 | 第17-19页 |
1.5.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7-18页 |
1.5.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8页 |
1.5.3 闽南地区研究概况 | 第18-19页 |
1.6 课题的研究方法、内容和框架 | 第19-20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6.3 论文技术路线(见下页) | 第20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塘溪村传统聚落自然历史文化条件分析 | 第22-36页 |
2.1 塘溪村自然地理及历史沿革 | 第22-24页 |
2.1.1 自然环境 | 第22-23页 |
2.1.2 气候特征 | 第23页 |
2.1.3 地方资源 | 第23页 |
2.1.4 历史沿革 | 第23-24页 |
2.2 塘溪村地方文化形态表征 | 第24-28页 |
2.2.1 耕读文化 | 第25-26页 |
2.2.2 崇宗敬祖 | 第26-27页 |
2.2.3 多元共融的宗教信仰 | 第27-28页 |
2.3 塘溪村的民俗风情与人文底蕴 | 第28-34页 |
2.3.1 节庆民俗 | 第28-30页 |
2.3.2 传统食俗 | 第30-32页 |
2.3.3 传统艺术 | 第32-33页 |
2.3.4 民间文学 | 第33-34页 |
2.3.5 民间游戏 | 第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塘溪村传统聚落形态特征 | 第36-53页 |
3.1 塘溪村传统聚落的选址 | 第36-40页 |
3.1.1 塘溪村的选址理论 | 第36-37页 |
3.1.2 地理环境对选址影响 | 第37-38页 |
3.1.3 风水观念对选址影响 | 第38-40页 |
3.2 塘溪村布局影响因素 | 第40-43页 |
3.2.1 政策因素对布局的影响 | 第40-41页 |
3.2.2 宗族观念对布局的影响 | 第41-42页 |
3.2.3 商业发展对布局的影响 | 第42-43页 |
3.3 塘溪村布局特征与分析 | 第43-52页 |
3.3.1 “枝状”式街道格局 | 第43-46页 |
3.3.2 “住宅围田”式组团布局 | 第46-48页 |
3.3.3 “一河多溪”水系格局 | 第48-50页 |
3.3.4 荔枝树为主古树绿化 | 第50-51页 |
3.3.5 “一心两轴一带两片”空间格局 | 第51-5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塘溪村传统聚落公共建筑形态分析 | 第53-65页 |
4.1 塘溪村聚落公共建筑分析 | 第53-58页 |
4.1.1 祠堂 | 第53-55页 |
4.1.2 庙宇 | 第55-57页 |
4.1.3 古炮楼 | 第57页 |
4.1.4 古寨 | 第57-58页 |
4.2 塘溪村周边聚落公共建筑分析 | 第58-64页 |
4.2.1 祠堂 | 第59-60页 |
4.2.2 庙宇 | 第60-62页 |
4.2.3 古寨 | 第62-64页 |
4.2.4 桥 | 第6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塘溪村传统民居建筑形态分析 | 第65-97页 |
5.1 建筑空间的构成要素 | 第65-72页 |
5.1.1 埕与风水池 | 第65-66页 |
5.1.2 塌寿 | 第66-67页 |
5.1.3 下厅(门厅) | 第67页 |
5.1.4 天井(深井) | 第67-69页 |
5.1.5 步廊 | 第69-70页 |
5.1.6 正厅(顶厅) | 第70-71页 |
5.1.7 后厅 | 第71页 |
5.1.8 榉头 | 第71-72页 |
5.1.9 护厝 | 第72页 |
5.2 平面形制与布局特征 | 第72-79页 |
5.2.1 平面形制与演变 | 第73-76页 |
5.2.2 平面布局特征 | 第76-79页 |
5.3 形象特征 | 第79-85页 |
5.3.1 建筑天际轮廓线 | 第79-80页 |
5.3.2 屋顶形式 | 第80-81页 |
5.3.3 墙体形式 | 第81-82页 |
5.3.4 色彩 | 第82-85页 |
5.4 结构分析 | 第85-87页 |
5.4.1 插梁式木构架 | 第85页 |
5.4.2 穿斗式木构架 | 第85-86页 |
5.4.3 搁檁造 | 第86-87页 |
5.5 细部装饰处理 | 第87-95页 |
5.5.1 木雕 | 第87-89页 |
5.5.2 石雕 | 第89-91页 |
5.5.3 泥塑 | 第91-93页 |
5.5.4 剪粘 | 第93-94页 |
5.5.5 彩画 | 第94-9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97-100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97-98页 |
6.2 保护与发展 | 第98-99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2页 |
附录A 塘溪村传统聚落保护规图 | 第102-115页 |
附录B 塘溪村传统聚落重要建筑调查表与测绘图 | 第115-133页 |
致谢 | 第133-134页 |
个人简历 | 第134页 |
研究成果 | 第134页 |
在读期间已发表和录用的论文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