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抗抗的女性主义小说创作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5页 |
第一节 研究现状 | 第7-11页 |
一、对张抗抗小说类型的研究 | 第8-10页 |
(一)知青文学 | 第8页 |
(二)女性写作 | 第8-10页 |
二、分析西方文学对张抗抗小说的影响 | 第10页 |
三、对张抗抗文本的叙事方式的研究 | 第10页 |
四、张抗抗自身不同类型的创作谈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1-12页 |
一、女性主义文学、女性文学、女权主义 | 第11-12页 |
二、困境与突围 | 第12页 |
第三节 整体思路和研究的方法、意义以及创新点 | 第12-15页 |
一、整体思路 | 第12-13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3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四、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张抗抗女性主义小说创作原由微探 | 第15-20页 |
第一节 客观的外在环境 | 第15-17页 |
一、社会历史的发展 | 第15-16页 |
二、文学思潮的涌现 | 第16-17页 |
第二节 主观的内在条件 | 第17-20页 |
一、独特的个人经历 | 第17-18页 |
二、鲜明的女性体验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小说创作中的女性主义发展历程 | 第20-31页 |
第一节 女性主义的萌芽 | 第20-24页 |
一、创作观念的转变 | 第20-21页 |
二、创作初期的女性主义 | 第21-24页 |
第二节 女性主义的成长 | 第24-28页 |
一、女性主义文学的美学特征 | 第24-25页 |
二、《赤彤丹朱》的诗性特色 | 第25-26页 |
三、《情爱画廊》的美学特色 | 第26-28页 |
第三节 女性主义的凸显 | 第28-31页 |
一、个人化写作的特点 | 第28页 |
二、《作女》的极端个人化 | 第28-31页 |
第三章 小说创作中的“作女”形象 | 第31-43页 |
第一节 “作女”形象的鲜明特征 | 第31-37页 |
一、女性意识 | 第32-35页 |
二、平等意识 | 第35-37页 |
第二节 “作女”形象的文学意义 | 第37-43页 |
一、思想意义 | 第38-40页 |
(一)“作女”形象与女性思想解放 | 第38-39页 |
(二)“作女”形象与批判男权意识 | 第39-40页 |
二、文化意义 | 第40-43页 |
(一)反思僵化的性别文化 | 第40-41页 |
(二)揭示女性的家庭观念 | 第41-42页 |
(三)重建和谐的两性关系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女性的困境与突围 | 第43-54页 |
第一节 女性面临的困境 | 第44-48页 |
一、父权话语的影响与束缚 | 第45-46页 |
二、家庭角色的选择与危机 | 第46-47页 |
三、工作生活的坎坷与艰难 | 第47-48页 |
第二节 女性选择的突围 | 第48-54页 |
一、强烈的主体意识 | 第49-50页 |
二、鲜明的独立意识 | 第50-52页 |
三、坚定的和谐立场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专著类 | 第56-57页 |
论文类 | 第57-59页 |
(一)期刊 | 第57-58页 |
(二)硕博论文 | 第58-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著、论文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