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23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4-20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6-20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0-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 第21页 |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21-23页 |
第2章 国家智库的建设与发展 | 第23-27页 |
2.1 智库概述 | 第23页 |
2.2 智库的分类 | 第23-24页 |
2.2.1 官方智库 | 第23-24页 |
2.2.2 高校智库 | 第24页 |
2.2.3 民间智库 | 第24页 |
2.3 中外智库发展建设历程 | 第24-25页 |
2.3.1 国外智库发展建设历程 | 第24-25页 |
2.3.2 中国智库发展建设历程 | 第25页 |
2.4 小结 | 第25-27页 |
第3章 中国智库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第27-32页 |
3.1 中国智库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27-29页 |
3.1.1 智库研究能力不足 | 第27页 |
3.1.2 智库决策影响力不足 | 第27页 |
3.1.3 智库舆论影响力不足 | 第27-28页 |
3.1.4 智库公信力不足 | 第28页 |
3.1.5 智库国际影响力不足 | 第28页 |
3.1.6 智库成果转化率低 | 第28-29页 |
3.2 中国智库建设产生问题的原因 | 第29-30页 |
3.2.1 人才团队失衡制约智库研究能力 | 第29页 |
3.2.2 信息来源不足制约智库的决策影响力 | 第29-30页 |
3.2.3 思想市场缺位限制智库舆论影响力 | 第30页 |
3.2.4 评价体系不完善限制智库公信力 | 第30页 |
3.2.5 合作交流不足制约智库国际影响力 | 第30页 |
3.2.6 推广渠道单一限制智库成果转化率 | 第30页 |
3.3 小结 | 第30-32页 |
第4章 图书情报机构支持国家智库建设的优势和途径 | 第32-40页 |
4.1 图书情报机构支持智库建设的案例 | 第32-34页 |
4.1.1 胡佛研究所,由图书馆到全球知名智库的转型 | 第32页 |
4.1.2 上海社会科学院,首开国内智库评价先河 | 第32-34页 |
4.2 图书情报机构支持国家智库建设的优势 | 第34-36页 |
4.2.1 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 | 第34页 |
4.2.2 完备的信息共享平台 | 第34-35页 |
4.2.3 多样的知识服务模式 | 第35-36页 |
4.2.4 专业的学科交叉人才 | 第36页 |
4.3 图书情报机构支持国家智库建设的途径 | 第36-39页 |
4.3.1 提供文献信息资源 | 第36-37页 |
4.3.2 保存智库研究成果 | 第37页 |
4.3.3 参与智库研究项目 | 第37页 |
4.3.4 搭建智库的信息平台 | 第37-38页 |
4.3.5 评价智库建设能力及影响力 | 第38页 |
4.3.6 评价智库研究成果 | 第38-39页 |
4.4 小结 | 第39-40页 |
第5章 图书情报机构支持国家智库建设的实证研究 | 第40-47页 |
5.1 数据来源 | 第40页 |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0-44页 |
5.3 数据预处理 | 第44-45页 |
5.4 相关分析 | 第45-46页 |
5.5 小结 | 第46-47页 |
第6章 图书情报机构支持智库建设的建议 | 第47-50页 |
6.1 对接需求,培养新型智库人才 | 第47页 |
6.2 立足专业,完善智库评价指标体系 | 第47-48页 |
6.3 多方协作,提高智库成果转化效率 | 第48页 |
6.4 构建平台,整合智库信息资源 | 第48-49页 |
6.5 推广营销,扩大智库影响力 | 第49页 |
6.6 小结 | 第49-5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0-52页 |
1 研究结论 | 第50页 |
2 不足与展望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