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等离子体物理学论文--等离子体物理的应用论文

光学元件表面真空等离子体处理与工艺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9-17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超光滑表面加工方法简介第10-13页
        1.2.1 单点金刚石切削第10-11页
        1.2.2 磁流变抛光技术第11页
        1.2.3 离子束抛光技术第11-12页
        1.2.4 等离子体抛光技术第12-13页
    1.3 国内外真空等离子体加工技术的研究现状第13-16页
    1.4 论文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第16-17页
2 等离子体与表面处理技术第17-26页
    2.1 等离子体概述第17页
    2.2 等离子体发生与诊断技术第17-21页
        2.2.1 射频电容耦合放电等离子体第17-19页
        2.2.2 射频电感耦合放电等离子体第19-20页
        2.2.3 等离子体诊断技术第20-21页
    2.3 等离子体刻蚀机理第21-23页
        2.3.1 等离子体溅射刻蚀第21-22页
        2.3.2 反应离子刻蚀第22-23页
    2.4 课题研究方案和测试仪器第23-26页
        2.4.1 研究方案第23-24页
        2.4.2 试验检测仪器简介第24-26页
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表面处理工艺研究第26-46页
    3.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刻蚀实验装置第26页
    3.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物理刻蚀工艺实验第26-29页
        3.2.1 射频功率对物理刻蚀的影响第26-27页
        3.2.2 Ar流量对物理刻蚀的影响第27-29页
    3.3 电感耦合反应等离子体刻蚀工艺实验第29-39页
        3.3.1 射频功率对粗糙度和刻蚀速率的影响第29-30页
        3.3.2 Ar流量对粗糙度和刻蚀速率的影响第30-32页
        3.3.3 O_2流量对粗糙度和刻蚀速率的影响第32-33页
        3.3.4 CF_4流量对粗糙度和刻蚀速率的影响第33-34页
        3.3.5 工作气压对粗糙度和刻蚀速率的影响第34-35页
        3.3.6 刻蚀时间对粗糙度和刻蚀速率的影响第35-36页
        3.3.7 射频偏压对粗糙度的影响及面形精度分析第36-39页
    3.4 离子束刻蚀速率影响因素工艺实验第39-44页
        3.4.1 工作间距对刻蚀速率的影响第39-40页
        3.4.2 功率对刻蚀速率的影响第40-41页
        3.4.3 工作气压对刻蚀速率的影响第41-42页
        3.4.4 Ar流量对刻蚀速率的影响第42-43页
        3.4.5 束流电压对刻蚀速率的影响第43页
        3.4.6 束流开关频率对刻蚀速率的影响第43-44页
    本章小结第44-46页
4 电容耦合等离子体发生装置与工艺研究第46-59页
    4.1 电容耦合等离子体结构设计与诊断第46-49页
        4.1.1 等离子体源结构设计第46-47页
        4.1.2 电容耦合等离子体诊断第47-49页
    4.2 电容耦合等离子体表面处理工艺研究第49-56页
        4.2.1 工作间距对粗糙度和刻蚀速率的影响第50-51页
        4.2.2 功率对粗糙度和刻蚀速率的影响第51-52页
        4.2.3 气压对粗糙度和刻蚀速率的影响第52-53页
        4.2.4 Ar流量对粗糙度和刻蚀速率的影响第53-54页
        4.2.5 O_2流量对粗糙度和刻蚀速率的影响第54-55页
        4.2.6 CF_4流量对粗糙度和刻蚀速率的影响第55-56页
    4.3 等离子体源结构的改进第56-58页
    本章小结第58-59页
5 多种方式结合的表面加工方法初步研究第59-64页
    5.1 技术路线第59页
    5.2 光刻胶薄膜ICP刻蚀工艺实验第59-61页
        5.2.1 射频功率对光刻胶刻蚀的影响第60页
        5.2.2 Ar流量对光刻胶刻蚀的影响第60-61页
    5.3 光刻胶薄膜CCP刻蚀工艺实验第61-63页
        5.3.1 射频功率对光刻胶刻蚀的影响第61-62页
        5.3.2 Ar流量对光刻胶刻蚀的影响第62-63页
    本章小结第63-64页
6 结论第64-67页
    6.1 结论第64-65页
    6.2 展望第65-67页
参考文献第67-71页
致谢第71-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莽山蜘蛛共生菌Wolbachia的感染和MLST分析
下一篇:编码激励在岩石超声检测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