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西北新城金矿床成矿作用:多元同位素示踪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前言 | 第10-15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内容及科学问题 | 第11-12页 |
1.2.1 成矿流体来源与演化 | 第11-12页 |
1.2.2 金来源与富集机制 | 第12页 |
1.3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3.1 资料收集与整理 | 第12页 |
1.3.2 野外观察与样品采集 | 第12-13页 |
1.3.3 岩相学与矿相学研究 | 第13页 |
1.3.4 同位素地球化学测试及分析 | 第13-14页 |
1.4 论文结构及完成工作量 | 第14-15页 |
1.4.1 论文结构 | 第14页 |
1.4.2 完成工作量 | 第14-15页 |
2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5-19页 |
2.1 构造格架 | 第15-17页 |
2.1.1 NNE断裂带 | 第16页 |
2.1.2 EW向褶皱带 | 第16-17页 |
2.2 岩石建造 | 第17-19页 |
2.2.1 岩浆建造 | 第17页 |
2.2.2 沉积建造 | 第17-18页 |
2.2.3 变质建造 | 第18-19页 |
3 矿床地质特征 | 第19-30页 |
3.1 矿区地质概况 | 第19-23页 |
3.1.1 构造格架 | 第19-21页 |
3.1.2 岩石建造 | 第21-23页 |
3.2 矿体地质 | 第23-24页 |
3.3 矿石特征 | 第24-25页 |
3.3.1 矿石类型 | 第24-25页 |
3.3.2 矿石结构构造 | 第25页 |
3.3.3 矿石组成 | 第25页 |
3.4 围岩蚀变与成矿阶段 | 第25-30页 |
3.4.1 围岩蚀变类型 | 第25-28页 |
3.4.2 成矿阶段划分 | 第28-30页 |
4 成矿流体来源与演化 | 第30-49页 |
4.1 氢-氧同位素组成 | 第30-36页 |
4.1.1 不同阶段氢-氧同位素组成 | 第31-32页 |
4.1.2 不同类型矿石氢-氧同位素组成 | 第32-36页 |
4.2 碳-氧同位素组成 | 第36-37页 |
4.3 讨论 | 第37-49页 |
4.3.1 成矿流体来源 | 第37-39页 |
4.3.2 水-岩交换作用与成矿流体演化 | 第39-42页 |
4.3.3 成矿流体的运移 | 第42-49页 |
5 金来源与富集机制 | 第49-60页 |
5.1 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组成 | 第49-53页 |
5.1.1 不同成矿阶段铅同位素组成 | 第49-50页 |
5.1.2 不同硫化物矿物类型铅同位素组成 | 第50页 |
5.1.3 不同矿石类型铅同位素组成 | 第50-53页 |
5.2 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组成 | 第53-55页 |
5.2.1 不同成矿阶段硫同位素组成 | 第53页 |
5.2.2 不同硫化物类型硫同位素组成 | 第53-54页 |
5.2.3 不同矿石类型硫同位素组成 | 第54-55页 |
5.3 矿石的铅源与硫源 | 第55-57页 |
5.3.1 矿石的铅源 | 第55页 |
5.3.2 矿石的硫源 | 第55-57页 |
5.4 金来源与富集机制 | 第57-60页 |
5.4.1 金的来源 | 第57页 |
5.4.2 金的富集 | 第57-60页 |
6 结论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9页 |
附录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