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细胞遗传学论文--植物基因工程论文

龙血树柴胡的遗传多样性及种子荫发特性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前言第12-22页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2-13页
    1.2 龙血树柴胡特征及其分布第13-14页
        1.2.1 龙血树柴胡形态特征第13页
        1.2.2 龙血树柴胡分布特点第13-14页
    1.3 柴胡属植物的种子繁殖第14页
    1.4 分子标记基础上的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第14-21页
        1.4.1 遗传多样性简述第14-17页
        1.4.2 几种主要的分子标记技术第17-19页
        1.4.3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第19-21页
    1.5 研究目标与技术路线第21-22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2-31页
    2.1 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第22-24页
        2.1.1 取样第22页
        2.1.2 种子性状研究第22-23页
            2.1.2.1 种子外观形态观察第22页
            2.1.2.2 种子千粒重的测定第22页
            2.1.2.3 种子的长度与宽度测定第22页
            2.1.2.4 种子含水量的测定第22-23页
            2.1.2.5 种子生活力的测定第23页
        2.1.3 种子发芽特性研究第23-24页
            2.1.3.1 不同发芽床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第23页
            2.1.3.2 不同萌发前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第23-24页
        2.1.4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24页
    2.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第24-31页
        2.2.1 取样第24-26页
        2.2.2 总DNA提取第26页
        2.2.3 SSR-PCR反应体系优化第26-28页
        2.2.4 SSR引物筛选第28-29页
        2.2.5 SSR的PCR扩增第29页
        2.2.6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检测PCR产物第29页
        2.2.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第29-31页
            2.2.7.1 原始数据处理第29-30页
            2.2.7.2 遗传多样性分析第30页
            2.2.7.3 聚类及居群结构分析第30-31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31-47页
    3.1 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第31-35页
        3.1.1 种子性状的研究第31-33页
            3.1.1.1 种子外观形态观察第31页
            3.1.1.2 种子千粒重第31页
            3.1.1.3 种子长度,宽度及长宽比第31-32页
            3.1.1.4 种子含水量第32-33页
            3.1.1.5 种子生活力第33页
        3.1.2 种子发芽特性的研究第33-35页
            3.1.2.1 不同发芽床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第33-34页
            3.1.2.2 不同萌发前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第34-35页
    3.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第35-47页
        3.2.1 DNA质量检测第35-36页
        3.2.2 正交实验分析第36页
        3.2.3 最佳优化体系筛选SSR引物第36-37页
        3.2.4 引物的多态性分析第37-38页
        3.2.5 龙血树柴胡不同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第38-42页
            3.2.5.1 居群内遗传多样性第38-39页
            3.2.5.2 居群遗传变异与分化第39-42页
            3.2.5.3 居群遗传变异的AMOVA分析第42页
        3.2.6 龙血树柴胡居群的聚类及遗传结构分析第42-47页
            3.2.6.1 居群间遗传一致度及遗传距离第42-44页
            3.2.6.2 龙血树柴胡居群的聚类分析第44页
            3.2.6.3 龙血树柴胡居群的遗传结构第44-47页
第四章 讨论第47-55页
    4.1 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第47-49页
    4.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第49-53页
        4.2.1 基因组DNA的提取第49-50页
        4.2.2 影响SSR-PCR反应体系的因素第50-51页
        4.2.3 龙血树柴胡SSR引物的筛选第51页
        4.2.4 龙血树柴胡不同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第51-52页
        4.2.5 龙血树柴胡居群聚类及遗传结构分析第52-53页
    4.3 龙血树柴胡野生居群种质资源的保护策略及下一步需要深入开展的工作第53-55页
第五章 结论第55-57页
附录第57-64页
参考文献第64-6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第67-68页
致谢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云南耳蕨属植物孢子形态研究
下一篇:化脓隐秘杆菌转座子分布与耐药相关性及木犀草素对转座子tnpA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