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头南扶余油层构造解释及储层预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7-10页 |
前言 | 第10-13页 |
0.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0.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0.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0.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3-16页 |
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 第13页 |
1.2 区域地质特征 | 第13-15页 |
1.2.1 区域构造演化背景 | 第13-14页 |
1.2.2 区域构造特征 | 第14-15页 |
1.2.3 区域地层特征 | 第15页 |
1.3 勘探开发历程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构造精细解释 | 第16-37页 |
2.1 层位解释 | 第16-26页 |
2.1.1 层位解释技术 | 第16-17页 |
2.1.2 单井标定 | 第17-19页 |
2.1.3 多井地层对比 | 第19-25页 |
2.1.4 T0成图 | 第25-26页 |
2.2 断层解释 | 第26-32页 |
2.2.1 断层的识别方法 | 第26-31页 |
2.2.2 断层的重新落实及描述 | 第31-32页 |
2.2.3 断层组合 | 第32页 |
2.3 精细速度建场 | 第32-33页 |
2.4 精细构造成图及精度分析 | 第33-37页 |
2.4.1 成图过程 | 第33-34页 |
2.4.2 成图精度分析及效果 | 第34-37页 |
第三章 测井曲线预处理及测井解释 | 第37-44页 |
3.1 斜井校正及环境校正 | 第37-38页 |
3.1.1 斜井校正 | 第37页 |
3.1.2 测井曲线环境校正 | 第37-38页 |
3.2 测井曲线标准化 | 第38-40页 |
3.2.1 漂移校正 | 第38-39页 |
3.2.2 标准化 | 第39-40页 |
3.3 测井解释 | 第40-44页 |
3.3.1 储层物性分析 | 第40页 |
3.3.2 测井解释模型的建立 | 第40-44页 |
第四章 储层预测 | 第44-57页 |
4.1 储层特征 | 第44页 |
4.2 储层预测方法 | 第44-51页 |
4.2.1 强反射消除 | 第44-46页 |
4.2.2 90°相移技术 | 第46-48页 |
4.2.3 地震属性提取 | 第48-49页 |
4.2.4 波形聚类 | 第49-50页 |
4.2.5 切片技术 | 第50-51页 |
4.3 多曲线拟合及基于云变换的地质统计学反演 | 第51-57页 |
4.3.1 多曲线拟合的地质统计学反演 | 第51-53页 |
4.3.2 基于云变换的地质统计学反演 | 第53-57页 |
第五章 沉积相划分与识别 | 第57-66页 |
5.1 岩心相描述 | 第57-60页 |
5.1.1 岩石岩性、成分及颜色 | 第57-58页 |
5.1.2 孔喉特征 | 第58-60页 |
5.2 测井相及地震相描述 | 第60-62页 |
5.2.1 测井相描述 | 第60-62页 |
5.2.2 地震相描述 | 第62页 |
5.3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62-66页 |
第六章 有利区评价及目标优选 | 第66-76页 |
6.1 石油地质条件及成藏类型分析 | 第66-68页 |
6.1.1 石油地质条件分析 | 第66页 |
6.1.2 成藏类型分析 | 第66-68页 |
6.2 综合评价及井位部署 | 第68-76页 |
6.2.1 综合评价 | 第68-71页 |
6.2.2 井位部署 | 第71-76页 |
结论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