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我国预告登记制度的实务分歧及其现存不足 | 第11-17页 |
1.1 我国预告登记制度的实务分歧 | 第11-13页 |
1.1.1 性质方面的焦点 | 第11-12页 |
1.1.2 效力方面的争议 | 第12-13页 |
1.1.3 程序方面的不足 | 第13页 |
1.2 我国立法体系下预告登记制度的现存不足 | 第13-17页 |
1.2.1 预告登记的效力缺失 | 第13-14页 |
1.2.2 预告登记的适用范围狭窄 | 第14-15页 |
1.2.3 预告登记的程序欠缺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我国预告登记的性质与立法模式之管见 | 第17-23页 |
2.1 性质分析 | 第17-19页 |
2.1.1 预告登记之性质本为债权 | 第17-18页 |
2.1.2 就上述案例一中性质问题的分析 | 第18-19页 |
2.2 坚守“绝对无效”之立法模式 | 第19-23页 |
2.2.1 “绝对”与“相对”之争 | 第19-20页 |
2.2.2 “绝对无效”模式之证成 | 第20-21页 |
2.2.3 基于“绝对无效”模式之顺位保全分析 | 第21-23页 |
第三章 我国预告登记的制度完善 | 第23-36页 |
3.1 补充预告登记的效力 | 第23-26页 |
3.1.1 破产保全效力 | 第23-24页 |
3.1.2 对抗查封等法院强制行为的效力 | 第24-25页 |
3.1.3 国家公权力介入之限制 | 第25-26页 |
3.2 扩大预告登记请求权的使用范围 | 第26-29页 |
3.2.1 附条件或期限的不动产物权请求权 | 第26-27页 |
3.2.2 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地役权的债权请求权 | 第27-28页 |
3.2.3 机动车、船舶、航空器等特殊动产 | 第28-29页 |
3.3 完善预告登记的程序 | 第29-36页 |
3.3.1 关于预告登记的申请人 | 第30-32页 |
3.3.2 预告登记的失效 | 第32-33页 |
3.3.3 预告登记之注销 | 第33-36页 |
结论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致谢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