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6-9页 |
前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31页 |
1.1 乙烯齐/聚合用镍配合物催化剂的研究现状 | 第10-21页 |
1.1.1 乙烯齐/聚合用催化剂概述 | 第10页 |
1.1.2 吡啶-亚胺型镍配合物催化剂 | 第10-14页 |
1.1.3 α-二亚胺型镍配合物催化剂 | 第14-18页 |
1.1.4 席夫碱型镍配合物催化剂 | 第18-20页 |
1.1.5 其它类型镍配合物催化剂 | 第20-21页 |
1.2 新型树枝状镍配合物催化剂在乙烯齐/聚合中的研究进展 | 第21-30页 |
1.2.1 聚碳硅烷型树枝状镍配合物催化剂 | 第22-24页 |
1.2.2 聚丙烯亚胺型树枝状镍配合物催化剂 | 第24-26页 |
1.2.3 聚芳醚型树枝状镍配合物催化剂 | 第26-27页 |
1.2.4 聚酰胺-胺型树枝状镍配合物催化剂 | 第27-30页 |
1.3 本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30-31页 |
第二章 系列树枝状桥联镍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 第31-43页 |
2.1 实验原料和设备 | 第31页 |
2.1.1 实验原料 | 第31页 |
2.1.2 实验设备 | 第31页 |
2.2 系列树枝状大分子的合成及表征 | 第31-34页 |
2.2.1 系列树枝状大分子的合成 | 第31-32页 |
2.2.2 系列树枝状大分子的红外光谱表征 | 第32-33页 |
2.2.3 系列树枝状大分子的 1H-NMR表征 | 第33-34页 |
2.3 系列树枝状桥联配体的合成及表征 | 第34-40页 |
2.3.1 系列树枝状桥联配体的合成 | 第34-35页 |
2.3.2 系列树枝状桥联配体的红外光谱表征 | 第35-36页 |
2.3.3 系列树枝状桥联配体的紫外光谱表征 | 第36-37页 |
2.3.4 系列树枝状桥联配体的 1H-NMR表征 | 第37-38页 |
2.3.5 系列树枝状桥联配体的质谱表征 | 第38-40页 |
2.4 系列树枝状桥联镍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 第40-42页 |
2.4.1 系列树枝状桥联镍配合物的合成 | 第40页 |
2.4.2 系列树枝状桥联镍配合物的红外光谱表征 | 第40-41页 |
2.4.3 系列树枝状桥联镍配合物的紫外光谱表征 | 第41-42页 |
2.5 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系列树枝状桥联镍配合物/MAO体系催化乙烯齐聚性能研究 | 第43-50页 |
3.1 实验原料和设备 | 第43页 |
3.1.1 实验原料 | 第43页 |
3.1.2 实验设备 | 第43页 |
3.2 乙烯聚合实验步骤及数据处理方法 | 第43-45页 |
3.2.1 乙烯聚合实验步骤 | 第43-44页 |
3.2.2 催化活性计算方法 | 第44页 |
3.2.3 标注样的色谱图 | 第44-45页 |
3.3 镍配合物/MAO体系催化乙烯齐聚性能研究 | 第45-49页 |
3.3.1 铝镍摩尔比对催化体系的影响 | 第45-46页 |
3.3.2 聚合反应压力对催化体系的影响 | 第46-47页 |
3.3.3 聚合反应温度对催化体系的影响 | 第47页 |
3.3.4 聚合反应溶剂对催化体系的影响 | 第47-49页 |
3.4 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系列树枝状桥联镍配合物/EASC体系催化乙烯齐聚性能研究 | 第50-58页 |
4.1 实验原料和设备 | 第50-51页 |
4.1.1 实验原料 | 第50-51页 |
4.1.2 实验设备 | 第51页 |
4.2 乙烯聚合实验步骤及数据处理方法 | 第51-53页 |
4.2.1 乙烯聚合实验步骤 | 第51页 |
4.2.2 催化活性计算方法 | 第51页 |
4.2.3 结果分析 | 第51-53页 |
4.3 镍配合物/EASC体系催化乙烯齐聚性能研究 | 第53-57页 |
4.3.1 铝镍摩尔比对催化体系的影响 | 第53-54页 |
4.3.2 聚合反应压力对催化体系的影响 | 第54页 |
4.3.3 聚合反应温度对催化体系的影响 | 第54-55页 |
4.3.4 聚合反应时间对催化体系的影响 | 第55-57页 |
4.4 小结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