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源表皮降解蛋白酶基因(Cdep1)转化蜡蚧菌及其酶活性增强效果评价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23页 |
1.1 蜡蚧菌的侵染过程及其生物防治作用 | 第14-18页 |
1.1.1 蜡蚧菌致病过程 | 第14-15页 |
1.1.2 影响蜡蚧菌毒力的主要因子 | 第15-17页 |
1.1.3 蜡蚧菌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1.2 蜡蚧菌的遗传转化技术 | 第18-21页 |
1.2.1 遗传转化方法 | 第18-19页 |
1.2.2 毒力相关基因改良 | 第19-20页 |
1.2.3 Cdep1蛋白酶基因 | 第20页 |
1.2.4 转化菌株拷贝数鉴定 | 第20-21页 |
1.3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目的基因基因克隆 | 第23-33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3-24页 |
2.1.1 供试菌株及质粒 | 第23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23页 |
2.1.3 常用培养基 | 第23页 |
2.1.4 常用试剂配制 | 第23页 |
2.1.5 实验仪器 | 第23页 |
2.1.6 引物 | 第23-24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4-26页 |
2.2.1 菌株DNA提取 | 第24页 |
2.2.2 菌株ITS鉴定 | 第24-25页 |
2.2.3 白僵菌RNA提取 | 第25页 |
2.2.4 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25页 |
2.2.5 白僵菌蛋白酶基因克隆 | 第25-26页 |
2.2.6 pAN7-1 质粒启动子、终止子克隆 | 第26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6-32页 |
2.3.1 菌株鉴定 | 第26-27页 |
2.3.2 白僵菌总RNA提取与目的基因获得 | 第27-31页 |
2.3.3 启动子、终止子基因克隆 | 第31-32页 |
2.4 讨论 | 第32-33页 |
第三章 表达载体构建以及蜡蚧菌的转化 | 第33-45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3-34页 |
3.1.1 供试菌株及质粒 | 第33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33页 |
3.1.3 主要培养基 | 第33页 |
3.1.4 实验仪器 | 第33-34页 |
3.1.5 引物 | 第34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4-39页 |
3.2.1 表达载体构建示意图 | 第34页 |
3.2.2 目的基因引物设计 | 第34-35页 |
3.2.3 目的基因的连接 | 第35页 |
3.2.4 构建重组质粒 | 第35-36页 |
3.2.5 重组质粒的双酶切验证 | 第36页 |
3.2.6 农杆菌转化 | 第36-37页 |
3.2.7 原生质体转化 | 第37-39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9-44页 |
3.3.1 目的片段的连接 | 第39页 |
3.3.2 重组质粒双酶切鉴定 | 第39-40页 |
3.3.3 蜡蚧菌菌株鉴定 | 第40页 |
3.3.4 农杆菌转化鉴定 | 第40-41页 |
3.3.5 农杆菌转化蜡蚧菌 | 第41页 |
3.3.6 原生质体制备 | 第41-42页 |
3.3.7 裂解酶种类对原生质体影响 | 第42页 |
3.3.8 菌丝培养时间对原生质体的影响 | 第42-43页 |
3.3.9 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影响 | 第43-44页 |
3.4 讨论 | 第44-45页 |
第四章 转化菌株及菌株酶活性变化评价 | 第45-54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45-46页 |
4.1.1 供试菌株 | 第45页 |
4.1.2 主要试剂 | 第45页 |
4.1.3 主要仪器 | 第45页 |
4.1.4 培养基及主要试剂配制 | 第45页 |
4.1.5 引物 | 第45-46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46-47页 |
4.2.1 假定转化子单孢分离 | 第46页 |
4.2.2 转化子DNA验证 | 第46页 |
4.2.3 遗传稳定性验证 | 第46-47页 |
4.2.4 转化子拷贝数测定 | 第47页 |
4.2.5 转化子RNA验证 | 第47页 |
4.2.6 酶活力测定 | 第47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7-53页 |
4.3.1 转化子DNA验证 | 第47-48页 |
4.3.2 转化子遗传稳定性检测 | 第48页 |
4.3.3 目的基因扩增引物选择 | 第48-50页 |
4.3.4 转化子拷贝数检测 | 第50-51页 |
4.3.5 转化子RNA检测 | 第51-52页 |
4.3.6 转化子酶活力比较 | 第52-53页 |
4.4 讨论 | 第53-5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4-56页 |
5.1 全文结论 | 第54页 |
5.2 讨论 | 第54-55页 |
5.3 创新点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作者简介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