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肥料学论文--农家肥料论文--堆肥、沤肥论文

链霉菌属降解秸秆产物资源化利用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9页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第11-13页
        1.1.1 盐碱地改良方法现状第11-12页
        1.1.2 秸秆的资源化现状及主要利用途径第12-13页
    1.2 多糖结构的研究进展第13-16页
        1.2.1 多糖一级结构研究进展第14-15页
        1.2.2 多糖高级结构研究进展第15-16页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6-17页
        1.3.1 研究目的第16页
        1.3.2 研究意义第16-17页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7-19页
        1.4.1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4.2 技术流程第18-19页
第二章 连续发酵装置的运行与改良第19-30页
    2.1 连续发酵装置的运行第19-21页
        2.1.1 连续发酵装置组成及配件第19-20页
        2.1.2 连续发酵装置的运行方式第20-21页
    2.2 连续发酵工艺流程第21-23页
        2.2.1 实验材料第21页
        2.2.2 实验药品第21页
        2.2.3 秸秆前处理第21页
        2.2.4 玉米秸秆发酵培养基第21页
        2.2.5 菌种活化第21-22页
        2.2.6 运行参数设定第22页
        2.2.7 多糖含量测定方法第22-23页
    2.3 连续发酵产糖率分析及操作条件控制第23-27页
        2.3.1 连续培养与摇瓶培养产糖率分析第23-25页
        2.3.2 温度控制对发酵产糖率的影响第25-26页
        2.3.3 搅拌速度控制对发酵产糖率的影响第26-27页
        2.3.4 稀释率对发酵产糖率的影响第27页
    2.4 连续发酵装置的改良第27-29页
        2.4.1 连续发酵装置的灭菌第28页
        2.4.2 连续发酵装置的接菌口第28-29页
    2.5 小结第29-30页
第三章 多糖产物的提取、纯化及结构鉴定第30-47页
    3.1 实验材料第30-31页
        3.1.1 实验仪器第30页
        3.1.2 实验试剂及材料第30-31页
    3.2 技术路线第31-32页
    3.3 实验方法第32-36页
        3.3.1 多糖提取第32页
        3.3.2 多糖脱蛋白第32-33页
        3.3.3 多糖脱色第33页
        3.3.4 多糖沉淀第33页
        3.3.5 去除杂质第33页
        3.3.6 粗多糖的纯化第33-34页
        3.3.7 多糖组分纯度鉴定第34页
        3.3.8 多糖分子量测定第34页
        3.3.9 红外光谱性质第34页
        3.3.10 多糖含量测定第34-35页
        3.3.11 蛋白质含量测定第35页
        3.3.12 扫描电镜观察第35页
        3.3.13 GC-MS分析多糖的单糖组成第35-36页
    3.4 结果与分析第36-45页
        3.4.1 葡聚糖及蛋白质含量测定第36-37页
        3.4.2 粗多糖提取效果第37-39页
        3.4.3 葡聚糖凝胶纯化结果第39页
        3.4.4 多糖组分纯度鉴定第39-40页
        3.4.5 多糖分子量第40-41页
        3.4.6 红外光谱性质第41-42页
        3.4.7 表面结构第42页
        3.4.8 GC-MS分析结果第42-45页
    3.5 小结第45-47页
第四章 秸秆发酵残渣对盐碱土壤性质的影响第47-60页
    4.1 实验材料第47-48页
        4.1.1 实验设备第47-48页
        4.1.2 实验药品第48页
    4.2 实验方法第48-50页
        4.2.1 秸秆预处理第48页
        4.2.2 菌群活化第48-49页
        4.2.3 秸秆发酵第49页
        4.2.4 发酵秸秆残渣收集第49页
        4.2.5 土样采集及处理第49页
        4.2.6 盆栽实验第49页
        4.2.7 土壤及残渣理化性质分析第49-50页
    4.3 土壤淋溶装置设计第50-52页
        4.3.1 淋溶装置设计参数确定第50-51页
        4.3.2 淋溶装置操作过程第51页
        4.3.3 土壤淋溶装置结构图第51-52页
    4.4 结果与分析第52-59页
        4.4.1 小麦的生长指标测定第52-55页
        4.4.2 盐碱土壤理化性质测定第55-59页
    4.5 小结第59-60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0-62页
    5.1 结论第60-61页
    5.2 展望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7页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第67-68页
致谢第68-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物酶法提取剩余污泥蛋白质的研究
下一篇:废CRT含铅玻璃资源化利用中试项目工艺规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