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分”的思想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10页 |
1 荀子生平及“分”的思想产生的背景 | 第10-16页 |
1.1 荀子生平 | 第10页 |
1.2 “分”的思想产生的背景 | 第10-16页 |
1.2.1 “分”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 第10-13页 |
1.2.2 “分”的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 | 第13-16页 |
2 “分”的含义及其思想内容体现 | 第16-37页 |
2.1 “分”的含义 | 第16-18页 |
2.2 天人之分 | 第18-25页 |
2.2.1 荀子天观 | 第18-20页 |
2.2.2 荀子人观 | 第20-22页 |
2.2.3 明于天人之分 | 第22-24页 |
2.2.4 制天命而用之 | 第24-25页 |
2.3 性伪之分 | 第25-31页 |
2.3.1 性恶论——“必要的构想” | 第25-27页 |
2.3.2 其善者,伪也 | 第27-29页 |
2.3.3 化性起伪——动态的平衡 | 第29-31页 |
2.4 明分使群 | 第31-37页 |
2.4.1 以“义”、“辨”谈人与物的别异 | 第31-33页 |
2.4.2 以“别同异、定位分”谈人与人的关系 | 第33-35页 |
2.4.3 “群居和一”的社会理想 | 第35-37页 |
3 荀子“分”的思想价值及现代启示 | 第37-45页 |
3.1 “分”的思想价值 | 第37-39页 |
3.1.1 思维方式的创新 | 第37-38页 |
3.1.2 道德哲学上的价值 | 第38-39页 |
3.2 “分”的思想价值的现代启示 | 第39-45页 |
3.2.1 现代人自我生命的安顿 | 第39-41页 |
3.2.2 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 第41-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