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序言 | 第8-9页 |
| 1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立法背景与性质 | 第9-14页 |
| 1.1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概念 | 第9-10页 |
| 1.2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立法背景 | 第10-11页 |
| 1.3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性质定位 | 第11-12页 |
| 1.4 立法保留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制度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 第12-14页 |
| 1.4.1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是监视居住制度的特殊情形 | 第12-13页 |
| 1.4.2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是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需要 | 第13页 |
| 1.4.3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是提高诉讼效率、降低诉讼成本的需要 | 第13-14页 |
| 2 域外立法中的相关规定及启示 | 第14-16页 |
| 2.1 德国延期执行逮捕令制度 | 第14-15页 |
| 2.2 意大利住地逮捕的强制措施 | 第15页 |
| 2.3 俄罗斯刑诉法中的监视居住 | 第15-16页 |
| 3 我国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存在的问题 | 第16-25页 |
| 3.1 “固定住处”的标准不明确 | 第16-17页 |
| 3.2 “指定居所”的范围界定不清 | 第17-18页 |
| 3.3 对适用对象监管措施的规定过于笼统 | 第18页 |
| 3.4 “特别重大贿赂案件”的范围缺乏细化规定 | 第18-20页 |
| 3.5 决定机关“通知义务”履行不妥当 | 第20-22页 |
| 3.6 检察机关的监督方式规定不详细 | 第22-23页 |
| 3.7 对违法适用监视居住的情形缺少程序性制裁措施 | 第23-24页 |
| 3.8 对适用对象缺少救济和赔偿机制 | 第24-25页 |
| 4 完善我国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建议 | 第25-33页 |
| 4.1 明确“固定住处”的相关标准 | 第25-26页 |
| 4.2 明确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具体场所 | 第26-27页 |
| 4.3 细化对适用对象的监管措施 | 第27页 |
| 4.4 细化“特别重大贿赂案件”范围 | 第27-28页 |
| 4.5 规范“通知义务”的履行 | 第28-29页 |
| 4.6 进一步细化检察机关的监督方式 | 第29-31页 |
| 4.7 建立程序性制裁措施 | 第31-32页 |
| 4.8 完善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国家赔偿 | 第32-33页 |
| 结语 | 第33-34页 |
| 参考文献 | 第34-37页 |
| 致谢 | 第37-3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