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1.2 稀土掺杂发光材料的发光原理 | 第12-18页 |
1.2.1 稀土材料下转换发光原理 | 第12-15页 |
1.2.2 稀土材料上转换发光机理 | 第15-18页 |
1.3 稀土掺杂钼酸盐荧光粉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4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19-22页 |
第二章 实验 | 第22-25页 |
2.1 化学试剂及实验设备 | 第22页 |
2.1.1 主要化学试剂 | 第22页 |
2.1.2 实验设备 | 第22页 |
2.2 样品制备流程 | 第22-23页 |
2.3 样品的测试及表征 | 第23-25页 |
2.3.1 X-射线粉末衍射技术(X-ray diffraction, XRD) | 第23-24页 |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 第24页 |
2.3.3 UV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 第24页 |
2.3.4 980 nm激发下的上转换发光光谱 | 第24页 |
2.3.5 漫反射光谱(Diffuse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 DRS) | 第24-25页 |
第三章 NaY(MoO_4)_2: Eu~(3+)花状形貌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的研究 | 第25-33页 |
3.1 引言 | 第25页 |
3.2 红色荧光粉NaY(MoO_4)_2: Eu~(3+)的合成 | 第25-26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26-32页 |
3.3.1 NaY(MoO_4)_2: Eu~(3+)的结构分析 | 第26-27页 |
3.3.2 NaY(MoO_4)_2: Eu~(3+)的形貌 | 第27-29页 |
3.3.3 花状NaY(MoO_4)_2: Eu~(3+)微晶的下转换发光特性 | 第29-3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NaY(MoO_4)_2: Yb~(3+), Er~(3+)荧光粉的高效上转换发光特性及其温度特性研究 | 第33-44页 |
4.1 引言 | 第33页 |
4.2 荧光粉NaY(MoO_4)_2: Er~(3+)/Yb~(3+)的合成 | 第33-34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34-42页 |
4.3.1 NaY(MoO_4)_2: Er~(3+)/Yb~(3+)的晶相和形貌 | 第34页 |
4.3.2 NaY(MoO_4)_2: Er~(3+)/Yb~(3+)微晶的上转换发光特性 | 第34-39页 |
4.3.3 NaY(MoO_4)_2: Er~(3+)/Yb~(3+)微晶的温度特性研究 | 第39-4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五章 NaCe(MoO_4)_2: Er~(3+)/Ho~(3+), Yb~(3+)微晶的合成、可控的形貌及可调谐的发光性能研究 | 第44-57页 |
5.1 引言 | 第44-45页 |
5.2 NaCe(MoO_4)_2: Er~(3+)/Ho~(3+), Yb~(3+)微晶的合成 | 第45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45-56页 |
5.3.1 NaCe(MoO_4)_2: Er~(3+)/Ho~(3+), Yb~(3+)的晶相与可控的形貌 | 第45-48页 |
5.3.2 Er~(3+)/Ho~(3+),Yb~(3+)共掺NaCe(MoO_4)_2 微晶的上转换发光特性 | 第48-56页 |
5.3.2.1 不同Er~(3+), Ho~(3+), Yb~(3+)掺杂浓度的NaCe(MoO_4)_2 微晶的荧光性质 | 第48-52页 |
5.3.2.2 Er~(3+)/Ho~(3+), Yb~(3+)共掺NaCe(MoO_4)_2 微晶的上转换发光机理 | 第52-5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6.1 结论 | 第57-58页 |
6.2 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