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4页 |
1.1 选题的确立及研究意义 | 第15-18页 |
1.1.1 选题的确立 | 第15-1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2 关于《多余的话》及瞿秋白研究概述 | 第18-32页 |
1.2.1 关于《多余的话》 | 第18-20页 |
1.2.2 瞿秋白研究概述 | 第20-32页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特点 | 第32-3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32-33页 |
1.3.2 研究特点 | 第33-34页 |
第2章 瞿秋白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 第34-58页 |
2.1 中西哲学对瞿秋白早年哲学思想的影响 | 第34-39页 |
2.1.1 中国传统哲学对瞿秋白的影响(1919年五四之前) | 第34-37页 |
2.1.2 西方哲学对瞿秋白的影响(1919年五四运动到1920年4月期间) | 第37-39页 |
2.2 瞿秋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初步形成时期(1920年4月到1922年底) | 第39-43页 |
2.2.1 人生观和世界观向社会主义的转变(1920年4月到1920年底) | 第39-41页 |
2.2.2 为中国人民探索一条新的革命道路(1920年底至1922年底“饿乡”之行期间) | 第41-43页 |
2.3 瞿秋白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走向成熟时期(1923年到1935年) | 第43-58页 |
2.3.1 介绍与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1923-1931大革命前后) | 第43-52页 |
2.3.2 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1931-1935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52-58页 |
第3章 瞿秋白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58-92页 |
3.1 瞿秋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苏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联系 | 第58-66页 |
3.1.1 瞿秋白对苏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 | 第59-63页 |
3.1.2 瞿秋白对苏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释 | 第63-66页 |
3.2 瞿秋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分析 | 第66-76页 |
3.2.1 《现代社会学》 | 第67-70页 |
3.2.2 《社会哲学概论》 | 第70-72页 |
3.2.3 《社会科学概论》 | 第72-74页 |
3.2.4 《唯物论的宇宙观概说》和《马克思主义之意义》 | 第74-76页 |
3.3 瞿秋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分析 | 第76-92页 |
3.3.1 瞿秋白对辩证唯物论的阐释 | 第76-86页 |
3.3.2 瞿秋白对唯物史观的阐释 | 第86-92页 |
第4章 瞿秋白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时代性特征 | 第92-121页 |
4.1 民族生存危机——瞿秋白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背景 | 第92-99页 |
4.1.1 家国衰危寻救亡之路 | 第93-95页 |
4.1.2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在中国的破产 | 第95-97页 |
4.1.3 十月革命胜利的榜样 | 第97-98页 |
4.1.4 “新时代”的活泼稚儿 | 第98-99页 |
4.2 思想文化论战——瞿秋白传播与推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起点 | 第99-121页 |
4.2.1 瞿秋白与东方文化派之论战 | 第100-104页 |
4.2.2 瞿秋白对唯心主义人生观之评析 | 第104-109页 |
4.2.3 瞿秋白与实用主义派之论战 | 第109-111页 |
4.2.4 瞿秋白与戴季陶主义之论战 | 第111-115页 |
4.2.5 瞿秋白与中国社会性质及中国社会史问题之论战 | 第115-121页 |
第5章 瞿秋白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个性化特征 | 第121-164页 |
5.1 瞿秋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风格 | 第122-135页 |
5.1.1 构建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础 | 第122-133页 |
5.1.2 构建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经验基础 | 第133-135页 |
5.2 承前启后——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推动 | 第135-164页 |
5.2.1 继承与发展——完成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家的理论整合 | 第136-146页 |
5.2.2 影响与拓展——促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新态势 | 第146-164页 |
第6章 瞿秋白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 | 第164-204页 |
6.1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 第164-172页 |
6.1.1 理论中介 | 第165-166页 |
6.1.2 承前 | 第166-168页 |
6.1.3 启后 | 第168-170页 |
6.1.4 哲学的遗憾 | 第170-172页 |
6.2 对中国革命规律的认识 | 第172-181页 |
6.2.1 关于统一战线问题 | 第172-175页 |
6.2.2 关于武装斗争问题 | 第175-178页 |
6.2.3 关于党的建设问题 | 第178-181页 |
6.3 对毛泽东思想形成的贡献 | 第181-204页 |
6.3.1 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理论贡献 | 第182-188页 |
6.3.2 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贡献 | 第188-201页 |
6.3.3 毛泽东对瞿秋白思想的拓展 | 第201-204页 |
结束语 瞿秋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特色 | 第204-211页 |
致谢 | 第211-212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22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2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