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3 生命意义感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1 生命意义感的概念 | 第13-14页 |
1.3.2 生命意义感的作用 | 第14页 |
1.3.3 生命意义感的测量工具 | 第14-15页 |
1.4 领悟社会支持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5 医学应对方式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第2章 研究方法 | 第17-21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17-18页 |
2.1.1 纳入标准 | 第17页 |
2.1.2 排除标准 | 第17页 |
2.1.3 剔除标准 | 第17页 |
2.1.4 样本量的计算 | 第17页 |
2.1.5 抽样方法 | 第17-18页 |
2.2 研究工具 | 第18-19页 |
2.2.1 一般资料问卷 | 第18页 |
2.2.2 生命意义感量表 | 第18页 |
2.2.3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 | 第18页 |
2.2.4 医学应对方式问卷 | 第18-19页 |
2.3 资料收集 | 第19页 |
2.4 统计分析 | 第19页 |
2.5 质量控制 | 第19-21页 |
第3章 结果 | 第21-32页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第21-23页 |
3.2 研究对象的生命意义感总体状况 | 第23-26页 |
3.2.1 生命意义感及其各维度得分状况 | 第23页 |
3.2.2 生命意义感各条目得分状况 | 第23-25页 |
3.2.3 研究对象的社会支持状况 | 第25页 |
3.2.4 研究对象的应对方式状况 | 第25-26页 |
3.3 研究对象的生命意义感影响因素 | 第26-32页 |
3.3.1 研究对象生命意义感的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 第26-31页 |
3.3.2 研究对象生命意义感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第31-32页 |
第4章 讨论 | 第32-37页 |
4.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分析 | 第32页 |
4.2 研究对象的生命意义感总体状况分析 | 第32-33页 |
4.2.1 生命意义感状况分析 | 第32页 |
4.2.2 领悟社会支持状况分析 | 第32-33页 |
4.2.3 医学应对方式状况分析 | 第33页 |
4.3 研究对象的生命意义感影响因素分析 | 第33-37页 |
4.3.1 年龄与生命意义感 | 第33-34页 |
4.3.2 文化程度与生命意义感 | 第34页 |
4.3.3 婚姻状况与生命意义感 | 第34页 |
4.3.4 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付费方式与生命意义感 | 第34-35页 |
4.3.5 领悟社会支持与生命意义感的相关性分析 | 第35页 |
4.3.6 医学应对方式与生命意义感的相关性分析 | 第35-37页 |
第5章 结论 | 第37-39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37页 |
5.2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第37-39页 |
5.2.1 研究的局限性 | 第37页 |
5.2.2 展望 | 第37-39页 |
致谢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5页 |
附录 | 第45-50页 |
附录一 知情同意书 | 第45-46页 |
附录二 一般资料问卷 | 第46-47页 |
附录三 生命意义量表 | 第47-48页 |
附录四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 | 第48-49页 |
附录五 医学应对问卷(MCMQ) | 第49-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0-51页 |
综述 | 第51-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