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石油机械设备与自动化论文--钻井机械设备论文--钻头、钻具与工具论文

水力脉冲振动钻井工具分析与设计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4页
    1.1 研究意义第10页
    1.2 国内外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0-12页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2-14页
        1.3.1 研究内容第12-13页
        1.3.2 研究方法第13-14页
第二章 水力脉冲射流提高机械钻速及发生机理研究第14-24页
    2.1 水力脉冲射流提高机械钻速机理研究第14-15页
        2.1.1 低压脉动降低岩石的破碎强度第14-15页
        2.1.2 低压脉动促进岩屑及时脱离井底第15页
    2.2 脉冲水射流相关基础理论研究第15-18页
        2.2.1 脉冲水射流发展概况第15-16页
        2.2.2 自激振荡脉冲射流理论研究第16页
        2.2.3 自激振荡脉冲射流发生机理研究第16-18页
    2.3 自激振荡脉冲射流的频率特性分析第18-23页
        2.3.1 自激振荡脉冲射流装置的频率特性研究现状第18-19页
        2.3.2 自激脉冲装置频率特性分析常用方法及对比第19页
        2.3.3 波速对自激振荡脉冲射流装置频率的影响第19-20页
        2.3.4 自激振荡脉冲射流装置频率特性分析第20-23页
    2.4 本章小结第23-24页
第三章 自激振荡水力脉冲射流装置的数值模拟研究第24-52页
    3.1 自激振荡水力脉冲射流装置概述第24-25页
    3.2 湍流理论基础第25页
        3.2.1 湍流数值模拟方法分类第25页
    3.3 重整化群RNG k-epsilon模型相关理论第25-26页
    3.4 大涡模拟(Large Eddy Simulation)理论研究第26-31页
        3.4.1 大涡模拟简介及其发展概况第26页
        3.4.2 大涡模拟控制方程第26-27页
        3.4.3 亚网格尺度模型第27-31页
    3.5 数值计算方法第31-32页
        3.5.1 控制方程的离散格式第31-32页
        3.5.2 时间项积分方法第32页
        3.5.3 动量方程的非线性项处理第32页
    3.6 商业软件ANSYS FLUENT简介第32-33页
    3.7 自激振荡脉冲射流计算模型的建立第33-38页
        3.7.1 几何模型的建立第33-34页
        3.7.2 计算网格的划分第34-35页
        3.7.3 边界条件及计算方法第35-36页
        3.7.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第36-38页
    3.8 自激振荡脉冲射流装置结构参数优化设计第38-50页
        3.8.1 下喷嘴直径d2对脉冲射流激振效果的影响第39-41页
        3.8.2 自激振荡腔腔长Lc对脉冲射流激振效果的影响第41-43页
        3.8.3 自激振荡腔腔径Dc对脉冲射流激振效果的影响第43-45页
        3.8.4 上游碰撞壁锥角 α1对脉冲射流激振效果的影响第45-47页
        3.8.5 其他腔体结构参数对脉冲射流激振效果的影响第47-50页
    3.9 自激振荡脉冲射流运行参数优化第50-51页
    3.10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四章 自激振荡脉冲射流试验研究第52-65页
    4.1 试验目的第52页
    4.2 试验装置第52-56页
    4.3 试验内容及方法第56页
    4.4 试验结果分析及结论第56-63页
        4.4.1 数据处理与频谱分析第56-57页
        4.4.2 试验曲线分析第57-58页
        4.4.3 振荡腔结构参数对激振效果的影响第58-61页
        4.4.4 自激振荡脉冲射流频率分析第61-62页
        4.4.5 自激振荡脉冲射流装置压降分析第62-63页
    4.5 本章小结第63-65页
第五章 水力脉冲振动钻井工具的设计第65-68页
    5.1 水力脉冲振动钻井工具的设计第65-67页
        5.1.1 设计参数第65页
        5.1.2 水力脉冲振动钻井工具各结构参数的设计第65-66页
        5.1.3 水力脉冲振动钻井工具模型图第66-67页
    5.2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68-70页
    6.1 总结第68页
    6.2 不足之处与展望第68-70页
参考文献第70-7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74-75页
致谢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古城区块煤岩压裂裂缝扩展规律实验研究
下一篇:渤南洼陷沙河街组页岩特征及抗压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