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伦理学(道德哲学)论文--伦理学理论与方法论论文--伦理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论文--道德与环境论文

生态公民本土化探析--兼论儒家德性论生态智慧的意义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导论第7-12页
    1.1 研究原因第7-8页
    1.2 研究现状第8-12页
        1.2.1 国外研究状况第8-10页
        1.2.2 国内研究状况第10-12页
第2章 西方生态公民理论概述第12-22页
    2.1 西方生态公民理论的兴起第12页
    2.2 西方生态公民理论的三大流派第12-13页
    2.3 西方生态公民的内涵与特征第13-17页
        2.3.1 西方生态公民的内涵第13-14页
        2.3.2 西方生态公民的特征第14-17页
    2.4 西方生态公民理论的生态公民培养路径第17-19页
        2.4.1 加强生态权利意识第17-18页
        2.4.2 推广生态知识、生态意识第18页
        2.4.3 培养生态美德第18-19页
    2.5 西方生态公民理论的意义与局限第19-22页
        2.5.1 西方生态公民理论的意义第19-20页
        2.5.2 西方生态公民理论的局限第20-22页
第3章 推进生态公民本土化第22-31页
    3.1 培养生态公民对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第22-24页
    3.2 我国生态公民本土化面临的难题第24-28页
        3.2.1 现实难题第24-27页
        3.2.2 理论对接难题第27-28页
    3.3 化解生态公民本土化难题的路径第28-31页
        3.3.1 吸纳西方生态公民理论的合理要素第28-29页
        3.3.2 寻找与西方生态公民理论相契合的本土思想资源第29-31页
第4章 儒家德性论生态智慧对培养我国生态公民的意义第31-42页
    4.1 儒家德性论生态智慧是与西方生态公民对接的本土思想资源第31-33页
        4.1.1 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生态智慧第31-32页
        4.1.2 成己成物、参赞化育的生态价值观第32-33页
    4.2 儒家德性论生态智慧可以克服西方生态公民理论本身的局限性第33-37页
        4.2.1 从“仁”出发的生态美德第34-36页
        4.2.2 超越规范论的生命目标追求第36-37页
    4.3 儒家德性论生态思想在培养我国生态公民中的运用第37-42页
        4.3.1 发扬理论形态优势第37-38页
        4.3.2 树立高尚价值目标第38-39页
        4.3.3 升华终极追求和环境审美第39-40页
        4.3.4 改变生活方式第40-42页
结束语第42-43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43-46页
个人简历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第46-47页
后记第47-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神经类型个体在ATC任务中技能习得特点研究
下一篇:决定论视域中的道德责任相容论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