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1 往复式压缩机的研发现状 | 第14-15页 |
1.2.2 曲轴扭振分析仿真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2.3 曲轴轴系振动分析试验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曲轴扭振分析的意义 | 第16页 |
1.4 扭转振动的基本概念 | 第16-19页 |
1.4.1 扭振现象 | 第16-17页 |
1.4.2 扭振危害 | 第17-18页 |
1.4.3 扭振产生的原因 | 第18页 |
1.4.4 扭转振动的特点 | 第18-19页 |
1.5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第19-21页 |
第2章 曲轴扭振分析理论基础 | 第21-31页 |
2.1 全平衡压缩机结构特点介绍 | 第21-22页 |
2.2 往复压缩机列的作用力分析 | 第22-23页 |
2.3 轴系扭振求解方法的选择 | 第23-24页 |
2.4 有限单元法 | 第24-28页 |
2.5 有限元分析软件的选择 | 第28-31页 |
第3章 往复式压缩机轴系静力学分析 | 第31-50页 |
3.1 引言 | 第31-32页 |
3.2 曲轴静力学分析模型的构建及导入 | 第32-33页 |
3.3 定义材料属性及划分网格 | 第33-35页 |
3.4 静力学分析边界条件的确立 | 第35-42页 |
3.4.1 部件间接触形式的设定 | 第35-36页 |
3.4.2 曲轴载荷及位移约束的施加 | 第36-37页 |
3.4.3 曲轴载荷计算 | 第37-38页 |
3.4.4 曲轴载荷的加载 | 第38-42页 |
3.5 静力学分析结论 | 第42-48页 |
3.5.1 曲轴等效应力计算结果 | 第42-44页 |
3.5.2 与对称结构应力结果比较 | 第44-45页 |
3.5.3 曲轴的强度分析 | 第45-46页 |
3.5.4 曲轴疲劳强度分析 | 第46-48页 |
3.6 本章小节 | 第48-50页 |
第4章 往复式压缩机轴系模态分析 | 第50-60页 |
4.1 引言 | 第50-51页 |
4.2 模态分析理论基础 | 第51-52页 |
4.3 曲轴系统的模态分析 | 第52-58页 |
4.3.1 曲轴系统模态分析模型的建立及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52-53页 |
4.3.2 ANASYS Workbench中模态分析模块的应用 | 第53页 |
4.3.3 曲轴模态分析结果 | 第53-57页 |
4.3.4 轴系额定转速下的共振分析 | 第57-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5章 往复式压缩机曲轴动态响应分析 | 第60-78页 |
5.1 动力学分析理论基础 | 第60-61页 |
5.2 轴系谐响应分析 | 第61-66页 |
5.2.1 轴系谐响应分析理论方法 | 第61-62页 |
5.2.2 曲轴轴系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划分 | 第62页 |
5.2.3 曲轴轴系约束及谐频载荷的施加 | 第62-64页 |
5.2.4 轴系谐频与稳态载荷的分离 | 第64-65页 |
5.2.5 轴系谐频载荷的确定 | 第65-66页 |
5.3 谐响应分析结果 | 第66-77页 |
5.3.1 同转速下轴系不同谐次载荷对轴系动态响应的影响规律 | 第66-75页 |
5.3.2 变转速下轴系不同谐次载荷对轴系动态响应的影响规律 | 第75-7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结论 | 第78-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