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2-13页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13页 |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5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第2章 实验加载与测量系统 | 第19-28页 |
2.1 超高速碰撞供电太阳能电池阵的加载系统 | 第19-22页 |
2.1.1 二级轻气炮加载系统 | 第19-21页 |
2.1.2 速度测量系统 | 第21页 |
2.1.3 触发装置 | 第21-22页 |
2.2 测量系统 | 第22-26页 |
2.2.1 等离子体特征参量诊断系统 | 第22-23页 |
2.2.2 Langmuir三探针结构 | 第23页 |
2.2.3 靶板 | 第23-24页 |
2.2.4 太阳能电池阵的外电路系统 | 第24-26页 |
2.2.5 超高速相机采集系统 | 第2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3章 超高速碰撞产生等离子体的特征参量测量 | 第28-43页 |
3.1 表征等离子体的特征参量 | 第28-31页 |
3.1.1 电离度 | 第28页 |
3.1.2 等离子体温度 | 第28-29页 |
3.1.3 Debye长度 | 第29-30页 |
3.1.4 等离子体振荡和振荡频率 | 第30-31页 |
3.2 等离子体特征参量诊断理论 | 第31页 |
3.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31-42页 |
3.3.0 实验基本参数 | 第32页 |
3.3.1 Langmuir三探针的空间布局 | 第32-33页 |
3.3.2 碰撞角度为 30°时电子温度、电子密度的变化规律 | 第33-35页 |
3.3.3 碰撞角度为 45°时电子温度、电子密度的变化规律 | 第35-37页 |
3.3.4 碰撞角度为 60°时电子温度、电子密度的变化规律 | 第37-40页 |
3.3.5 相近碰撞速度、不同碰撞角度下等离子特征参量的变化规律 | 第40-41页 |
3.3.6 等离子体的振荡频率 | 第41-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等离子体诱发供电太阳能电池阵的放电特性 | 第43-61页 |
4.1 实验条件 | 第43页 |
4.2 放电特性分析 | 第43-47页 |
4.2.1 太阳能电池阵的放电与时间序列的关系 | 第45-47页 |
4.3 相同弹丸入射角度、不同碰撞速度条件下的放电规律 | 第47-57页 |
4.3.1 碰撞角度为 30°、不同碰撞速度下的放电电流变化规律 | 第48-51页 |
4.3.2 碰撞角度为 45°、不同碰撞速度下的放电电流变化规律 | 第51-54页 |
4.3.3 碰撞角度为 60°、不同碰撞速度下的放电电流变化规律 | 第54-56页 |
4.3.4 碰撞角度为 90°时放电电流的变化规律 | 第56-57页 |
4.4 相近碰撞速度、不同碰撞角度下的放电电流变化规律 | 第57-59页 |
4.5 特殊的放电规律 | 第59-6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5章 碰撞供电太阳能电池阵的力学毁伤特性 | 第61-73页 |
5.1 超高速碰撞对玻璃盖片的力学毁伤特性 | 第61-65页 |
5.1.1 碰撞角度为 30°时超高速碰撞对玻璃盖片的力学毁伤特性 | 第61-64页 |
5.1.2 碰撞角度为 60°时超高速碰撞对玻璃盖片的力学毁伤特性 | 第64-65页 |
5.2 超高速碰撞太阳能电池阵的穿孔特性 | 第65-69页 |
5.2.1 碰撞角度为 30°时不同速度下的穿孔特性 | 第65-66页 |
5.2.2 碰撞角度为 45°时不同速度下的穿孔特性 | 第66-67页 |
5.2.3 碰撞角度为 60°时不同速度下的穿孔特性 | 第67-68页 |
5.2.4 相近碰撞速度、不同碰撞角度下的毁伤特性 | 第68-69页 |
5.3 超高速碰撞泡沫镁太阳能电池阵的毁伤特性 | 第69-70页 |
5.4 超高速碰撞太阳能电池阵形成的碎片云分布 | 第70-7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3-75页 |
工作总结 | 第73-74页 |
创新点 | 第74页 |
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附录 | 第8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