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8页 |
1.1 光催化的概述 | 第14-16页 |
1.1.1 光催化研究进展 | 第14页 |
1.1.2 光催化技术反应机理 | 第14-15页 |
1.1.3 光催化的应用 | 第15-16页 |
1.2 影响光催化反应效率的主要因素 | 第16-18页 |
1.2.1 晶型、晶面和晶体缺陷 | 第17页 |
1.2.2 形貌 | 第17-18页 |
1.2.3 能带隙及位置 | 第18页 |
1.2.4 系统的反应条件 | 第18页 |
1.3 氮化碳的概述 | 第18-19页 |
1.4 氮化碳的制备方法 | 第19-22页 |
1.4.1 固相反应法 | 第20页 |
1.4.2 溶剂热法 | 第20-21页 |
1.4.3 电化学沉积法 | 第21页 |
1.4.4 热聚合法 | 第21-22页 |
1.5 氮化碳在光催化领域的应用 | 第22-26页 |
1.5.1 光解水产氢 | 第22-23页 |
1.5.2 杀灭菌除臭 | 第23-24页 |
1.5.3 去除大气中的有机污染物 | 第24-25页 |
1.5.4 去除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 | 第25-26页 |
1.6 本文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26-28页 |
1.6.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6-27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7页 |
1.6.3 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第2章 氮化碳/钛酸镍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去除废水中硝基苯研究 | 第28-40页 |
2.1 前言 | 第28-29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9-31页 |
2.2.1 材料与仪器 | 第29-30页 |
2.2.2 样品制备 | 第30页 |
2.2.3 样品表征 | 第30页 |
2.2.4 可见光催化去除水中硝基苯实验 | 第30-31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1-39页 |
2.3.1 形貌、结构、元素组分及价态分析 | 第31-33页 |
2.3.2 紫外-可见光漫反射与荧光光谱分析 | 第33-34页 |
2.3.3 比表面积与孔径分析 | 第34-35页 |
2.3.4 光催化去除水中硝基苯性能分析 | 第35-37页 |
2.3.5 光催化机理研究 | 第37-38页 |
2.3.6 循环使用性和稳定性 | 第38-3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3章 嵌有量子点的超细氮化碳/硫化锑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紫外-可见-近红外光降解水中甲基橙的研究 | 第40-57页 |
3.1 前言 | 第40-41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3.2.1 材料与仪器 | 第41-42页 |
3.2.2 样品制备 | 第42页 |
3.2.3 样品表征 | 第42-43页 |
3.2.4 紫外-可见-近红外光催化性能测试实验 | 第4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3-56页 |
3.3.1 晶相结构表征 | 第43-44页 |
3.3.2 形貌与结构分析 | 第44-46页 |
3.3.3 原子价态与元素含量分析 | 第46-48页 |
3.3.4 紫外-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分析 | 第48-49页 |
3.3.5 荧光与光学性质分析 | 第49-52页 |
3.3.6 光催化降解甲基橙性能分析 | 第52-54页 |
3.3.7 光催化机理研究 | 第54-55页 |
3.3.8 循环使用性与稳定性 | 第55-5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4.1 结论 | 第57页 |
4.2 创新点 | 第57-58页 |
4.3 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2-73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申请和授权的发明专利 | 第73-74页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研究课题 | 第74-75页 |
附录D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奖励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