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泥沙沉积物的理化性质及其对磷的吸附行为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黄河水体的水质状况 | 第10页 |
·黄河泥沙颗粒的性质 | 第10-13页 |
·黄河泥沙的来源与矿物组成 | 第10-11页 |
·泥沙的理化性质 | 第11-12页 |
·污染物在黄河泥沙-水体界面之间的环境行为 | 第12-13页 |
·水环境中颗粒物吸附磷的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水环境中磷的赋存形态 | 第13-14页 |
·颗粒物对磷的吸附行为 | 第14-15页 |
·颗粒物吸附磷的过程机制 | 第15-17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9-25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9页 |
·泥沙沉积物样品的采集与预处理 | 第19-20页 |
·泥沙沉积物性质的测定 | 第20-22页 |
·泥沙沉积物颗粒的物理性质 | 第20-21页 |
·泥沙沉积物颗粒的化学性质 | 第21页 |
·泥沙沉积物颗粒的表面特性 | 第21-22页 |
·泥沙沉积物颗粒的电化学性质 | 第22页 |
·泥沙沉积物颗粒对正磷酸盐的吸附-解吸试验程序 | 第22-24页 |
·泥沙颗粒物样品 | 第22-23页 |
·吸附动力学 | 第23页 |
·吸附等温线 | 第23页 |
·泥沙沉积物吸附磷的影响因素 | 第23-24页 |
·解吸试验 | 第24页 |
·吸附磷前后泥沙沉积物颗粒性质对比 | 第24-25页 |
·泥沙颗粒样品的制备 | 第24页 |
·吸附P前后颗粒样品的性质测定 | 第24-25页 |
3 泥沙沉积物的性质 | 第25-38页 |
·泥沙沉积物的物理性质 | 第25-26页 |
·真密度 | 第25页 |
·粒度分布 | 第25页 |
·有机质和无机组分含量 | 第25-26页 |
·泥沙沉积物的化学性质 | 第26-29页 |
·矿物组成 | 第26-27页 |
·金属元素种类及含量 | 第27页 |
·有机官能团种类 | 第27-28页 |
·电学和絮凝特性 | 第28-29页 |
·泥沙沉积物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 第29-30页 |
·泥沙沉积物颗粒的表面特性 | 第30-35页 |
·表面微观形貌和孔隙结构 | 第30-31页 |
·表面元素分布 | 第31-33页 |
·表面孔隙的分布特征 | 第33-35页 |
·颗粒的表面分形特征 | 第35-37页 |
·小结 | 第37-38页 |
4 泥沙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特征 | 第38-51页 |
·沉积物吸附磷的动力学特征 | 第38-40页 |
·吸附动力学曲线 | 第38页 |
·吸附动力学模型模拟 | 第38-40页 |
·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等温线 | 第40-44页 |
·吸附等温线 | 第40-41页 |
·吸附等温线的模型模拟 | 第41-44页 |
·沉积物颗粒吸附磷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44-49页 |
·固体浓度的影响 | 第44-45页 |
·颗粒粒度的影响 | 第45-46页 |
·溶液盐度的影响 | 第46-47页 |
·溶液温度的影响 | 第47页 |
·溶液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 第47-48页 |
·溶液平衡pH的影响 | 第48-49页 |
·沉积物颗粒吸附磷的可逆性研究 | 第49-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5 泥沙沉积物颗粒吸附磷前后的结构特性的变化 | 第51-55页 |
·颗粒吸附磷前后的微观结构变化 | 第51-53页 |
·颗粒吸附磷前后的表面分形特征变化 | 第53-54页 |
·小结 | 第54-55页 |
6 泥沙沉积物颗粒吸附磷的作用机理初探 | 第55-60页 |
·沉积物吸附后元素P的分布特征分析 | 第55-56页 |
·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过程分析 | 第56-57页 |
·泥沙沉积物吸附磷前后的XRD图潜分析 | 第57-58页 |
·泥沙沉积物吸附磷前后的FT-IR图谱分析 | 第58-59页 |
·小结 | 第59-60页 |
7 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0页 |
个人简介 | 第70-71页 |
导师简介 | 第71-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