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隐私权的民法保护--以隐私权与个人信息权的界分为前提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第一章 隐私权的界定 | 第14-25页 |
第一节 隐私与隐私权的缘起 | 第14-16页 |
一 隐私的观念 | 第14-15页 |
二 隐私权的缘起 | 第15-16页 |
第二节 隐私权的概念、性质和特征 | 第16-19页 |
一 隐私权的概念 | 第16-17页 |
二 隐私权的性质 | 第17-19页 |
三 隐私权的特征 | 第19页 |
第三节 隐私权与个人信息权的界分 | 第19-25页 |
一 隐私权与个人信息权的内容不同 | 第20-21页 |
二 隐私权与个人信息权产生的时间不同 | 第21页 |
三 隐私权与个人信息权的设定目的不同 | 第21页 |
四 隐私权与个人信息权的性质不同 | 第21-22页 |
五 隐私权与个人信息权的保护模式不同 | 第22-23页 |
六 隐私权与个人信息权的范围不同 | 第23页 |
七 隐私权与个人信息权行使的方法不同 | 第23-24页 |
八 隐私权与个人信息权的侵权后果不同 | 第24-25页 |
第二章 我国隐私权的发展保护进程 | 第25-33页 |
第一节 隐私权与个人信息权法律保护的历史沿革 | 第25-27页 |
一 单独对隐私权进行法律保护的阶段 | 第25-26页 |
二 隐私权与个人信息权并存保护的阶段 | 第26-27页 |
第二节 隐私权的立法现状 | 第27-29页 |
一 民法关于隐私权的规定 | 第27-28页 |
二 其他法律关于隐私权的规定 | 第28-29页 |
第三节 隐私权的司法现状 | 第29-31页 |
一 隐私权的民事司法 | 第29-31页 |
二 隐私权的刑事司法 | 第31页 |
第四节 隐私权的行政执法现状 | 第31-33页 |
第三章 隐私权民法保护之新路径探析 | 第33-47页 |
第一节 域外隐私权与个人信息权法律保护的比较 | 第33-36页 |
一 大陆法系 | 第33-35页 |
二 英美法系 | 第35-36页 |
第二节 我国隐私权民法保护的新路径 | 第36-47页 |
一 民法在隐私权保护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 第36-38页 |
二 民法保护隐私权的功能定位 | 第38-39页 |
三 隐私权保护内容的界定 | 第39-41页 |
四 隐私权的合理限制 | 第41-47页 |
第四章 我国隐私权民法保护模式的构造 | 第47-55页 |
第一节 民事立法模式之设定 | 第47-48页 |
一 隐私权与个人信息权保护模式之比较评析 | 第47-48页 |
二 我国隐私权民事立法模式之设定 | 第48页 |
第二节 侵害隐私权的归责原则 | 第48-50页 |
一 单位对隐私权的侵犯适用无过错原则 | 第48-49页 |
二 个人对隐私权的侵犯适用过错推定原则 | 第49页 |
三 侵害公众人物隐私权的行为适用过错原则 | 第49页 |
四 责任竞合时受害人自由选择原则 | 第49-50页 |
第三节 侵害隐私权行为的构成要件 | 第50-53页 |
一 行为客观上违背了他人保留自己隐私的意愿 | 第50页 |
二 行为给他人隐私造成的损害 | 第50-51页 |
三 他人的隐私与公共利益无关 | 第51-52页 |
四 承担侵权责任的主体 | 第52页 |
五 行为人主观方面的过错 | 第52-53页 |
第四节 侵害隐私权的责任承担方式 | 第53-55页 |
一 停止侵害 | 第53页 |
二 赔礼道歉 | 第53-54页 |
三 惩罚性赔偿 | 第54-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