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致密油藏产能评价方面 | 第10-11页 |
1.2.2 压裂水平井产能评价方面 | 第11-14页 |
1.2.3 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方面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2章 致密油藏储层特征及流动特征 | 第17-27页 |
2.1 致密油藏概念 | 第17-19页 |
2.2 中国致密油储层的基本特征 | 第19-23页 |
2.2.1 与优质烃源岩共生 | 第19-20页 |
2.2.2 储层物性差 | 第20-21页 |
2.2.3 资源丰度低 | 第21页 |
2.2.4 储层普遍不含水 | 第21-22页 |
2.2.5 原油性质好 | 第22页 |
2.2.6 改造初期产量高 | 第22-23页 |
2.3 致密油储层流动特征 | 第23-26页 |
2.3.1 纳米孔隙中的相态变化 | 第23-24页 |
2.3.2 PVT特性 | 第24-25页 |
2.3.3 启动压力梯度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致密油藏压裂水平井产能数学模型 | 第27-34页 |
3.1 油藏物理模型 | 第27-30页 |
3.1.1 物理模型的描述 | 第27-28页 |
3.1.2 假设条件 | 第28-29页 |
3.1.3 PEBI网格 | 第29-30页 |
3.2 数学模型 | 第30-33页 |
3.2.1 质量守恒定理 | 第30-31页 |
3.2.2 定解条件 | 第31-32页 |
3.2.3 物性参数 | 第32-3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致密油藏压裂水平井产能数值模型 | 第34-43页 |
4.1 控制体有限差分法 | 第34-37页 |
4.2 数值模型的线性化 | 第37-40页 |
4.3 计算模型的处理 | 第40-4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5章 致密油藏压裂水平井产能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43-60页 |
5.1 模型实现及验证 | 第43-45页 |
5.1.1 程序各功能窗体 | 第43-44页 |
5.1.2 计算结果及可靠性分析 | 第44-45页 |
5.2 产量递减影响因素分析 | 第45-50页 |
5.2.1 压裂级数 | 第45-46页 |
5.2.2 裂缝半长 | 第46-47页 |
5.2.3 裂缝间距 | 第47-48页 |
5.2.4 储层渗透率 | 第48-49页 |
5.2.5 启动压力梯度 | 第49页 |
5.2.6 井控半径 | 第49-50页 |
5.3 Blasingame典型图版分析 | 第50-55页 |
5.3.1 Blasingame分析方法 | 第50-52页 |
5.3.2 压裂级数对Blasingame图版的影响 | 第52页 |
5.3.3 裂缝半长对Blasingame图版的影响 | 第52页 |
5.3.4 裂缝间距对Blasingame图版的影响 | 第52-53页 |
5.3.5 渗透率对Blasingame图版的影响 | 第53页 |
5.3.6 启动压力梯度对Blasingame图版的影响 | 第53-54页 |
5.3.7 井控半径对Blasingame图版的影响 | 第54-55页 |
5.4 实例分析 | 第55-59页 |
5.4.1 实例1井 | 第55-57页 |
5.4.2 实例2井 | 第57-5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6章 分段压裂水平井各段产液贡献率研究 | 第60-73页 |
6.1 均质多段水平井线性复合模型 | 第60-64页 |
6.2 产液率贡献预测分析 | 第64-72页 |
6.2.1 实例1井 | 第64-68页 |
6.2.2 实例2井 | 第68-72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7章 结论及建议 | 第73-75页 |
7.1 结论 | 第73-74页 |
7.2 建议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