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1-12页 |
1.4 研究的意义 | 第12-14页 |
第2章 云丘山风景区地理环境的基本概况 | 第14-22页 |
2.1 云丘山风景区简介 | 第14-16页 |
2.2 云丘山风景区独特地理环境的梳理 | 第16-19页 |
2.2.1 嶙峋起伏的山形 | 第16-17页 |
2.2.2 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观 | 第17页 |
2.2.3 濒临灭绝的褐马鸡 | 第17页 |
2.2.4 弥足珍贵的翅果油树和樟子松 | 第17-18页 |
2.2.5 历史悠久的塔尔坡古村落和道教建筑 | 第18-19页 |
2.3 景区地理环境与导视系统设计结合的意义 | 第19-22页 |
2.3.1 有利于改善游客的旅游体验 | 第19-20页 |
2.3.2 有利于推动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 第20-22页 |
第3章 云丘山风景区导视系统设计的现状 | 第22-36页 |
3.1 景区导视系统设计的理论综述 | 第22-23页 |
3.2 云丘山风景区导视系统设计的具体情况 | 第23-28页 |
3.2.1 导视系统设计的现状分析 | 第23-27页 |
3.2.2 主要问题 | 第27-28页 |
3.3 游客对云丘山风景区导视系统需求的调查 | 第28-33页 |
3.3.1 调查对象和方法 | 第28-29页 |
3.3.2 调查结果分析 | 第29-33页 |
3.4 云丘山风景区导视系统的改进建议 | 第33-36页 |
第4章 云丘山风景区地理环境在导视系统设计中的应用 | 第36-54页 |
4.1 设计理念 | 第36-37页 |
4.2 设计原则 | 第37-38页 |
4.3 设计色彩分析 | 第38-39页 |
4.4 设计视觉元素的提取与应用 | 第39-41页 |
4.4.1 嶙峋起伏的山体造型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 | 第39-40页 |
4.4.2 叹为观止的景观造型在标识设计中的应用 | 第40-41页 |
4.5 设计载体材料的提取 | 第41-45页 |
4.5.1 以“樟子松、翅果油树”为主的木材原料 | 第42-43页 |
4.5.2 以云丘山坚硬的岩石为主的石材原料 | 第43-44页 |
4.5.3 以“塑木板、亚克力”等为主的复合材料 | 第44-45页 |
4.6 设计载体造型的运用 | 第45-47页 |
4.6.1 古朴“照壁”造型的运用 | 第45-46页 |
4.6.2 独特“拴马桩”造型的运用 | 第46页 |
4.6.3 厚重“木门”造型的运用 | 第46-47页 |
4.7 云丘山风景区导视系统结合地理环境的再设计 | 第47-53页 |
4.7.1 全景导视的创新 | 第47-48页 |
4.7.2 方向导视的创意 | 第48-50页 |
4.7.3 说明导视的改进 | 第50-51页 |
4.7.4 管理导视的设计 | 第51-52页 |
4.7.5 识别导视的应用 | 第52-53页 |
4.8 设计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4-58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54-55页 |
5.2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55-56页 |
5.3 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附录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