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水体中常见污染物的概况 | 第12-15页 |
1.1.1 重金属离子 | 第12-13页 |
1.1.2 染料 | 第13-14页 |
1.1.3 农药 | 第14-15页 |
1.2 吸附法简介 | 第15-16页 |
1.2.1 吸附的概念 | 第15页 |
1.2.2 吸附的分类 | 第15页 |
1.2.3 吸附法的影响因素 | 第15-16页 |
1.3 常见吸附剂简介 | 第16-18页 |
1.3.1 炭质材料 | 第16-17页 |
1.3.2 无机矿石材料 | 第17-18页 |
1.3.3 农林废弃物 | 第18页 |
1.4 麦秆作为吸附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5 壳聚糖作为吸附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6 吸附模型 | 第20-22页 |
1.6.1 等温吸附模型 | 第20-21页 |
1.6.2 吸附动力学模型 | 第21页 |
1.6.3 动态吸附模型 | 第21-22页 |
1.7 热力学参数 | 第22-23页 |
1.8 误差分析 | 第23-24页 |
第二章 选题依据、实验方法和实验内容 | 第24-30页 |
2.1 选题依据 | 第24页 |
2.2 原料、试剂和仪器 | 第24-25页 |
2.3 吸附剂的制备 | 第25-26页 |
2.3.1 改性壳聚糖的制备 | 第25页 |
2.3.2 改性麦秆的制备 | 第25-26页 |
2.4 实验方法 | 第26-29页 |
2.4.1 静态吸附实验 | 第26-27页 |
2.4.2 静态解吸实验 | 第27-28页 |
2.4.3 动态吸附实验 | 第28页 |
2.4.4 动态解吸实验 | 第28-29页 |
2.5 测试方法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吸附剂表征 | 第30-38页 |
3.1 铁改性壳聚糖的表征 | 第30-33页 |
3.1.1 壳聚糖改性前后的扫描电镜分析 | 第30页 |
3.1.2 改性壳聚糖的等电点 | 第30-31页 |
3.1.3 壳聚糖改性前后的XRD图谱分析 | 第31页 |
3.1.4 壳聚糖改性前后的XRF数据分析 | 第31-32页 |
3.1.5 壳聚糖改性前后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32-33页 |
3.2 改性麦秆的表征 | 第33-36页 |
3.2.1 NWS、CS_2-WS、CS_2-WS-Cu~(2+)的等电点 | 第33-34页 |
3.2.2 几种麦秆的元素分析 | 第34-35页 |
3.2.3 几种麦秆的XRD图谱分析 | 第35页 |
3.2.4 几种麦秆的XRF数据分析 | 第35-36页 |
3.2.5 NWS和CS_2-WS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3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四章 Ch-Fe对 2,4-D的吸附研究 | 第38-51页 |
4.1 Ch-Fe对 2,4-D的静态吸附 | 第38-42页 |
4.1.1 CCTS和Ch-Fe吸附性能的比较 | 第38页 |
4.1.2 吸附剂用量对Ch-Fe吸附 2,4-D的影响 | 第38-39页 |
4.1.3 溶液pH值对Ch-Fe吸附 2,4-D的影响 | 第39页 |
4.1.4 共存离子对Ch-Fe吸附 2,4-D的影响 | 第39-40页 |
4.1.5 平衡浓度和温度对Ch-Fe吸附 2,4-D的影响 | 第40-41页 |
4.1.6 不同温度下吸附质浓度和时间对Ch-Fe吸附 2,4-D的影响 | 第41-42页 |
4.2 Ch-Fe对 2,4-D的静态解吸再生 | 第42-43页 |
4.2.1 不同解吸方法的比较 | 第42页 |
4.2.2 多次再生实验 | 第42-43页 |
4.3 吸附等温线、动力学以及热力学分析 | 第43-49页 |
4.3.1 等温线分析 | 第43-46页 |
4.3.2 动力学分析 | 第46-49页 |
4.3.3 热力学分析 | 第49页 |
4.4 吸附机理的研究 | 第49-5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CS_2改性麦秆对Cu~(2+)的吸附研究 | 第51-67页 |
5.1 CS_2改性麦秆对Cu~(2+)的静态吸附 | 第51-54页 |
5.1.1 四种麦秆吸附性能的比较 | 第51页 |
5.1.2 吸附剂用量对CS_2-WS吸附Cu~(2+)的影响 | 第51-52页 |
5.1.3 共存离子对CS_2-WS吸附Cu~(2+)的影响 | 第52页 |
5.1.4 溶液pH值对CS_2-WS吸附Cu~(2+)的影响 | 第52-53页 |
5.1.5 平衡浓度和温度对CS_2-WS吸附Cu~(2+)的影响 | 第53页 |
5.1.6 不同温度下吸附质浓度和时间对CS_2-WS吸附Cu~(2+)的影响 | 第53-54页 |
5.2 CS_2改性麦秆对Cu~(2+)的动态吸附 | 第54-56页 |
5.2.1 柱高对CS_2-WS吸附Cu~(2+)的影响 | 第54-55页 |
5.2.2 流速对CS_2-WS吸附Cu~(2+)的影响 | 第55页 |
5.2.3 初始溶液浓度对CS_2-WS吸附Cu~(2+)的影响 | 第55-56页 |
5.3 CS_2改性麦秆对Cu~(2+)的解吸再生 | 第56-58页 |
5.3.1 静态解析再生 | 第56-57页 |
5.3.2 动态解析再生 | 第57-58页 |
5.4 吸附等温线、动力学、热力学以及动态分析研究 | 第58-65页 |
5.4.1 等温线分析 | 第58-60页 |
5.4.2 动力学分析 | 第60-63页 |
5.4.3 热力学分析 | 第63页 |
5.4.4 动态分析 | 第63-65页 |
5.5 吸附机理的研究 | 第65-6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CS_2-WS-Cu~(2+)二次吸附刚果红 | 第67-84页 |
6.1 CS_2-WS-Cu~(2+)对刚果红的静态吸附 | 第67-71页 |
6.1.1 吸附剂(CS_2-WS-Cu~(2+))的制备与吸附性能的对比 | 第67页 |
6.1.2 吸附剂用量对CS_2-WS-Cu~(2+)吸附刚果红的影响 | 第67-68页 |
6.1.3 溶液pH值对CS_2-WS-Cu~(2+)吸附刚果红的影响 | 第68-69页 |
6.1.4 共存离子对CS_2-WS-Cu~(2+)吸附刚果红的影响 | 第69-70页 |
6.1.5 平衡浓度和温度对CS_2-WS-Cu~(2+)吸附刚果红的影响 | 第70页 |
6.1.6 不同温度下吸附质浓度和时间对CS_2-WS-Cu~(2+)吸附刚果红的影响 | 第70-71页 |
6.2 CS_2-WS-Cu~(2+)对刚果红的动态吸附 | 第71-73页 |
6.2.1 柱高对CS_2-WS-Cu~(2+)吸附刚果红的影响 | 第71-72页 |
6.2.2 流速对CS_2-WS-Cu~(2+)吸附刚果红的影响 | 第72页 |
6.2.3 初始溶液浓度对CS_2-WS-Cu~(2+)吸附刚果红的影响 | 第72-73页 |
6.3 CS_2-WS-Cu~(2+)对刚果红的解吸再生实验 | 第73-75页 |
6.3.1 静态解析再生 | 第73-74页 |
6.3.2 动态解析再生 | 第74-75页 |
6.4 吸附等温线、动力学、热力学以及动态分析研究 | 第75-82页 |
6.4.1 等温线分析 | 第75-77页 |
6.4.2 动力学分析 | 第77-79页 |
6.4.3 热力学分析 | 第79-80页 |
6.4.4 动态分析 | 第80-82页 |
6.5 吸附机理的研究 | 第82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5页 |
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