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乳液的制备及其驱油效果评价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7-10页 |
第一章 概述 | 第10-25页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微乳液研究现状 | 第11-20页 |
1.2.1 微乳液的结构和性质 | 第11-12页 |
1.2.2 微乳液的形成机理 | 第12-14页 |
1.2.3 微乳液组成表征方法 | 第14-17页 |
1.2.4 微乳液的制备方法 | 第17-19页 |
1.2.5 微乳液体系的配方设计 | 第19-20页 |
1.3 微乳液驱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1.3.1 微乳液驱基本理论 | 第20-22页 |
1.3.2 微乳液驱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1.4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和研究思路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微乳液体系的制备 | 第25-33页 |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25-26页 |
2.1.1 主要实验材料 | 第25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5-26页 |
2.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26页 |
2.3 表面活性剂对微乳体系形成的影响 | 第26-28页 |
2.3.1 拟三元相图的绘制 | 第27页 |
2.3.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27-28页 |
2.4 助表面活性剂对微乳体系形成的影响 | 第28-29页 |
2.5 KM对微乳体系形成的影响 | 第29-31页 |
2.6 温度对微乳体系形成的影响 | 第31-32页 |
2.7 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中相微乳液驱油体系制备 | 第33-46页 |
3.1 微乳液相态与驱油机理 | 第33-36页 |
3.1.1 微乳液相态 | 第33-34页 |
3.1.2 相态与驱油机理 | 第34-36页 |
3.2 中相微乳液驱油体系 | 第36-40页 |
3.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36页 |
3.2.2 实验方法及结果分析 | 第36-40页 |
3.3 复配中相微乳液驱油体系 | 第40-45页 |
3.3.1 表面活性剂复配 | 第40-41页 |
3.3.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41页 |
3.3.3 实验方法及结果分析 | 第41-45页 |
3.4 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中相微乳液驱油体系性能评价 | 第46-57页 |
4.1 中相微乳液的性能参数 | 第46-49页 |
4.1.1 主剂的界面张力参数 | 第46-47页 |
4.1.2 中相微乳液特性参数 | 第47-49页 |
4.2 中相微乳液驱油体系渗流能力 | 第49-52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49-50页 |
4.2.2 实验步骤 | 第50页 |
4.2.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0-52页 |
4.3 中相微乳液驱油体系驱油效果 | 第52-55页 |
4.3.1 试剂与仪器 | 第52-53页 |
4.3.2 实验步骤 | 第53-54页 |
4.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4-55页 |
4.4 小结 | 第55-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