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特种结构论文--抗震动结构、防灾结构论文--耐震、隔震、防爆结构论文

低矮隔震砌体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及其应用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0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5页
    1.2 村镇建筑结构安全及基础隔震技术发展现状第15-19页
        1.2.1 村镇民居结构形式第15-16页
        1.2.2 砌体结构震害及分析第16-18页
        1.2.3 国外基础隔震的发展与应用第18页
        1.2.4 国内基础隔震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第18-19页
    1.3 国内外村镇建筑隔震研究现状第19-27页
        1.3.1 村镇砌体结构房屋的隔震性能研究第19-20页
        1.3.2 村镇房屋的振动台试验及有限元模拟第20-21页
        1.3.3 简易隔震技术第21-22页
        1.3.4 橡胶支座隔震技术第22-24页
        1.3.5 其它相关研究第24-27页
    1.4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27-28页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8-30页
第二章 低矮砖砌体墙体的隔震性能试验研究第30-51页
    2.1 引言第30页
    2.2 试验方案第30-37页
        2.2.1 试验原型概况第30-32页
        2.2.2 试件设计第32-33页
        2.2.3 材性试验第33-35页
        2.2.4 试件制作第35页
        2.2.5 试验方法第35-36页
        2.2.6 试验装置及加载制度第36-37页
    2.3 试验现象第37-44页
        2.3.1MLQT-1试件试验现象第37-38页
        2.3.2MLQT-2试件试验现象第38-41页
        2.3.3MLQT-3试件试验现象第41-43页
        2.3.4MLQT-4试件试验现象第43-44页
    2.4 抗震性能第44-49页
        2.4.1 滞回曲线第44-46页
        2.4.2 等效水平刚度第46-47页
        2.4.3 屈服后刚度第47-48页
        2.4.4 等效阻尼比第48-49页
    2.5 本章小结第49-51页
第三章 用于村镇低矮砌体结构的铅芯橡胶隔震支座试验研究第51-70页
    3.1 引言第51页
    3.2 支座设计第51-57页
        3.2.1 分析方法第51-54页
        3.2.2 建筑隔震支座的力学模型第54-57页
    3.3 叠层橡胶支座试验概况第57-60页
        3.3.1 试验支座规格第57-58页
        3.3.2 试验方法第58页
        3.3.3 支座特性第58-59页
        3.3.4 加载装置第59-60页
    3.4 试验结果第60-69页
        3.4.1 水平刚度第60-63页
        3.4.2 滞回性能第63-65页
        3.4.3 支座水平刚度对隔震效果的影响第65-68页
        3.4.4 支座隔震效果比较第68-69页
    3.5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四章 低矮隔震砌体结构振动台试验模型有限元分析第70-87页
    4.1 引言第70-71页
    4.2 砌体房屋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71-78页
        4.2.1 材料模型第71-73页
        4.2.2 墙体模型第73-75页
        4.2.3 模型概况第75-77页
        4.2.4 地震波选取第77-78页
    4.3 模型有限元分析第78-85页
        4.3.1 模态分析第78-80页
        4.3.2 反应谱第80-81页
        4.3.3 结构分析第81-83页
        4.3.4 位移基底剪力第83-85页
    4.4 本章小结第85-87页
第五章 低矮隔震砌体结构抗震性能振动台试验研究第87-130页
    5.1 引言第87页
    5.2 试验概况第87-100页
        5.2.1 原型结构选取和设计第87-89页
        5.2.2 模型设计与施工第89-95页
        5.2.3 模型制作第95页
        5.2.4 试验方案第95-100页
    5.3 试验现象及模型破坏特征第100-113页
        5.3.1 隔震试验现象第100-106页
        5.3.2 薄弱部位第106-109页
        5.3.3 特征对比第109-113页
    5.4 试验结果第113-128页
        5.4.1 动力特性分析第113-115页
        5.4.2 加速度反应分析第115-122页
        5.4.3 位移反应分析第122-126页
        5.4.4 应变反应第126-128页
    5.5 本章小结第128-130页
第六章 村镇砌体结构数值模型隔震计算第130-170页
    6.1 引言第130-131页
    6.2 村镇低矮砌体结构第131-151页
        6.2.1 模型概况第131-133页
        6.2.2 模型支座选型及隔震层布置第133-135页
        6.2.3 中震下水平减震系数计算第135-141页
        6.2.4 减震能力第141-145页
        6.2.5 罕遇地震隔震层校核第145-151页
    6.3 村镇多层砌体结构的数值模拟第151-167页
        6.3.1 隔震方案第151-152页
        6.3.2 计算参数及隔震支座选型布置第152-160页
        6.3.3 隔震分析计算结果第160-166页
        6.3.4 抗风及自复位验算第166-167页
    6.4 多层砌体结构隔震设计第167-168页
        6.4.1 隔震层上部结构设计第167页
        6.4.2 隔震层下部结构及基础设计第167-168页
    6.5 本章小结第168-170页
第七章 应用于村镇建筑的隔震构造及其施工方法第170-176页
    7.1 引言第170页
    7.2 多层村镇砌体结构隔震构造第170-172页
        7.2.1 构造措施第170-171页
        7.2.2 隔震支座的施工和维护第171-172页
    7.3 低矮村镇砌体结构隔震构造第172-175页
        7.3.1 构造措施第172页
        7.3.2 隔震构造的施工第172-174页
        7.3.3 低矮砌体结构隔震构造的优点第174-175页
    7.4 本章小结第175-176页
结论与展望第176-180页
    结论第176-177页
    本文的创新之处第177-178页
    展望第178-180页
参考文献第180-19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91-192页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91页
    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91-192页
致谢第192页

论文共1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土基材料强度标准试验方法研究
下一篇:钢板深梁内填钢框架结构协同分析与抗震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