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采油工程论文--提高采收率与维持油层压力(二次、三次采油)论文

低渗透油藏CO2水气交替注入能力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前言第9-17页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4页
        1.2.1 CO_2水气交替矿场实践第10页
        1.2.2 不同尺度CO_2水气交替流动模拟研究现状第10-13页
        1.2.3 CO_2水气交替注入能力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第14-17页
        1.3.1 研究目标与思路第14-15页
        1.3.2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3.3 课题的创新性及难点第16-17页
第二章 低渗透油藏CO_2水气交替驱毛细管束模型第17-37页
    2.1 考虑传质扩散的CO_2驱油动态第17-21页
        2.1.1 数学模型第17-19页
        2.1.2 数学模型的求解第19-21页
    2.2 CO_2水气交替驱不等径毛细管束模型建立第21-31页
        2.2.1 物理模型第21-22页
        2.2.2 CO_2驱油渗流模式及数学描述第22-28页
        2.2.3 水驱渗流模式及数学描述第28-31页
    2.3 模型求解及影响因素分析第31-36页
        2.3.1 模型求解流程及基本参数设置第31-33页
        2.3.2 注入能力影响因素分析第33-36页
    2.4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三章 基于B-L方程的低渗透油藏CO_2水气交替驱模型第37-59页
    3.1 CO_2水气交替驱模型建立第37-48页
        3.1.1 CO_2水气交替驱物理模型第37页
        3.1.2 CO_2水气交替驱相对渗透率第37-38页
        3.1.3 CO_2水气交替驱B-L方程的修正第38-42页
        3.1.4 CO_2水气交替驱浓度计算第42-45页
        3.1.5 CO_2水气交替驱数学模型第45-48页
    3.2 数学模型的求解第48-53页
        3.2.1 数学模型的拉氏空间变换与求解第48-52页
        3.2.2 模型参数的设置与验证第52-53页
    3.3 注入能力影响因素分析第53-58页
        3.3.1 地层润湿性第53-54页
        3.3.2 CO_2-原油界面张力第54-56页
        3.3.3 CO_2段塞大小第56页
        3.3.4 地层渗透率第56-57页
        3.3.5 阻滞系数第57-58页
    3.4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四章 低渗透油藏CO_2水气交替注入能力数值模拟研究第59-73页
    4.1 低渗透油藏CO_2水气交替数值模拟模型建立第59-61页
        4.1.1 油藏地质概况第59页
        4.1.2 油藏流体性质第59-60页
        4.1.3 油藏基本参数设置及模型建立第60-61页
    4.2 注入能力影响因素分析及参数优化第61-72页
        4.2.1 井网形式优化第61-63页
        4.2.2 渗透率各向异性第63-66页
        4.2.3 储层纵向沉积韵律性第66-67页
        4.2.4 储层平面非均质性第67-70页
        4.2.5 压裂裂缝第70-72页
    4.3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结论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78-79页
致谢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低渗透油藏径向水射流适配井网优化研究
下一篇:井口导管喷射破土过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