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说明 | 第4-9页 |
中文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1 引言 | 第15-27页 |
1.1 马立克氏病(MD)的研究进展 | 第15-21页 |
1.1.1 病原学 | 第15-16页 |
1.1.2 流行病学 | 第16-17页 |
1.1.3 发病机理 | 第17-19页 |
1.1.3.1 MDV感染最初的溶细胞时期 | 第17-18页 |
1.1.3.2 病毒的潜伏感染时期 | 第18页 |
1.1.3.3 第二次溶细胞时期 | 第18页 |
1.1.3.4 转化和肿瘤的形成时期 | 第18-19页 |
1.1.4 临床症状 | 第19-20页 |
1.1.5 诊断技术 | 第20-21页 |
1.1.5.1 常规诊断 | 第20页 |
1.1.5.2 病毒分离 | 第20页 |
1.1.5.3 病毒抗原的检测 | 第20页 |
1.1.5.4 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 | 第20-21页 |
1.2 MDV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21-25页 |
1.2.1 MDV的基因组结构 | 第21-23页 |
1.2.2 MDV的结构蛋白及相关基因 | 第23-25页 |
1.2.2.1 与致肿瘤相关的基因 | 第23-24页 |
1.2.2.2 糖蛋白基因 | 第24页 |
1.2.2.3 其他基因 | 第24-25页 |
1.3 MD的防制 | 第25-26页 |
1.3.1 免疫机理 | 第25页 |
1.3.2 目前MDV疫苗的种类 | 第25-26页 |
1.3.2.1 常规疫苗 | 第25页 |
1.3.2.2 新型疫苗 | 第25-26页 |
1.3.2.3 基因工程重组疫苗 | 第26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6-27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7-35页 |
2.1 主要实验器材和仪器 | 第27页 |
2.1.1 分子克隆相关试剂 | 第27页 |
2.1.2 常规细胞培养相关试剂 | 第27页 |
2.1.3 其他主要试剂 | 第27页 |
2.1.4 主要仪器 | 第27页 |
2.1.5 相关菌种、病毒株及载体 | 第27页 |
2.2 马立克氏病毒野毒株的分离与鉴定 | 第27-30页 |
2.2.1 病料来源 | 第27-28页 |
2.2.2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28页 |
2.2.3 病毒分离 | 第28-29页 |
2.2.4 间接免疫荧光实验(IFA) | 第29页 |
2.2.5 相关致病相关基因的PCR扩增、测序 | 第29-30页 |
2.3 马立克氏病毒的主要相关致病基因序列遗传变异分析 | 第30-31页 |
2.3.1 相关致病基因PCR产物的克隆 | 第30-31页 |
2.3.1.1 相关致病基因PCR扩增 | 第30页 |
2.3.1.2 PCR产物回收 | 第30页 |
2.3.1.3 PCR产物的连接 | 第30-31页 |
2.3.1.4 连接产物对感受态宿主菌DH5a的转化 | 第31页 |
2.3.1.5 重组克隆的筛选与测序 | 第31页 |
2.3.2 MDV野毒株的主要致病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分析以及系统进化树分析 | 第31页 |
2.4 利用核酸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去除MDV野毒中的禽白血病 | 第31-34页 |
2.4.1 不同药物浓度的配制方法 | 第31页 |
2.4.2 连续传代法确定CEF细胞复制无影响的药物浓度 | 第31-32页 |
2.4.3 CCK-8测定药物对CEF细胞活性的影响 | 第32页 |
2.4.4 MDV中ALV污染去除(洁净性)的检验 | 第32-33页 |
2.4.5 MDV的扩增及定量 | 第33-34页 |
2.5 MDV的致病性实验 | 第34-35页 |
2.5.1 实验设计 | 第34页 |
2.5.2 临床观察 | 第34页 |
2.5.3 组织病理切片的制备 | 第34-35页 |
3 结果 | 第35-43页 |
3.1 一株MDV野毒株的分离与鉴定 | 第35-38页 |
3.1.1 临床观察、剖检变化及病理学结果 | 第35-36页 |
3.1.2 病毒分离及鉴定 | 第36页 |
3.1.3 相关致病基因PCR扩增 | 第36-37页 |
3.1.4 马立克氏病毒野毒株致病性相关基因的序列遗传变异分析 | 第37-38页 |
3.1.5 MDV野毒株中ALV的gp85基因的PCR扩增及进化树分析 | 第38页 |
3.2 逆转录酶抑制剂类药物AZT去除MDV野毒株中ALV的感染 | 第38-40页 |
3.2.1 不同AZT添加质量浓度对CEF细胞复制和活性的影响 | 第38-40页 |
3.2.2 AZT和LAM药物去除MDV野毒株中ALV污染 | 第40页 |
3.3 马立克氏病病毒SDAU1701的致病性分析 | 第40-43页 |
3.3.1 SDAU1701的毒量测定 | 第40页 |
3.3.2 攻毒后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观察 | 第40-41页 |
3.3.3 临床剖检观察 | 第41-42页 |
3.3.4 病理组织学观察 | 第42-43页 |
4 讨论 | 第43-45页 |
5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