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左旗谷子节水灌溉试验研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第一章 综述 | 第8-15页 |
| 1.1 谷子高产种植技术研究进展 | 第8-10页 |
| 1.2 谷子水分生产函数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 1.3 谷子光合作用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 1.4 谷子水肥耦合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 1.5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 1.5.1 研究目标 | 第13页 |
| 1.5.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1.5.3 技术路线 | 第14页 |
| 1.5.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试验区基本情况 | 第15-18页 |
| 2.1 阿拉善左旗基本情况 | 第15-16页 |
| 2.1.1 地理位置 | 第15页 |
| 2.1.2 地形地貌 | 第15页 |
| 2.1.3 气候条件 | 第15页 |
| 2.1.4 自然资源 | 第15-16页 |
| 2.1.5 工程地质及水文条件 | 第16页 |
| 2.1.6 社会经济状况 | 第16页 |
| 2.2 试验区基本情况 | 第16-18页 |
| 第三章 阿拉善左旗谷子适宜节水技术及灌溉制度研究 | 第18-80页 |
| 3.1 引言 | 第18页 |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18-23页 |
| 3.2.1 试验地基本情况 | 第18页 |
| 3.2.2 试验设计 | 第18-19页 |
| 3.2.3 试验实施 | 第19-22页 |
| 3.2.4 观测项目及方法 | 第22-23页 |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3-77页 |
| 3.3.1 生育期分析 | 第23-24页 |
| 3.3.2 株高分析 | 第24-28页 |
| 3.3.3 叶片数分析 | 第28-32页 |
| 3.3.4 叶面积指数分析 | 第32-36页 |
| 3.3.5 干物质积累量分析 | 第36-42页 |
| 3.3.6 光合作用分析 | 第42-51页 |
| 3.3.7 土壤质量含水率变化规律分析 | 第51-57页 |
| 3.3.8 土壤含盐量及变化规律分析 | 第57-59页 |
| 3.3.9 实际需水量分析 | 第59-69页 |
| 3.3.10 产量及水分利用率分析 | 第69-77页 |
| 3.4 不同水平年的灌溉制度 | 第77页 |
| 3.5 结论 | 第77-80页 |
| 第四章 阿拉善左旗谷子水肥耦合试验研究 | 第80-106页 |
| 4.1 引言 | 第80页 |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80-81页 |
| 4.2.1 试验地基本情况 | 第80页 |
| 4.2.2 试验设计 | 第80页 |
| 4.2.3 试验实施 | 第80-81页 |
| 4.2.4 观测项目及方法 | 第81页 |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81-104页 |
| 4.3.1 株高分析 | 第81-82页 |
| 4.3.2 叶面积指数分析 | 第82-85页 |
| 4.3.3 干物质积累量分析 | 第85-86页 |
| 4.3.4 光合作用分析 | 第86-89页 |
| 4.3.5 土壤含水率分析 | 第89-95页 |
| 4.3.6 需水规律分析 | 第95-99页 |
| 4.3.7 土壤碱解氮含量分析 | 第99-102页 |
| 4.3.8 产量及WUE分析 | 第102-104页 |
| 4.4 结论 | 第104-106页 |
| 第五章 阿拉善左旗谷子水分生产函数试验研究 | 第106-118页 |
| 5.1 引言 | 第106页 |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106-109页 |
| 5.2.1 试验地基本情况 | 第106页 |
| 5.2.2 试验设计 | 第106页 |
| 5.2.3 试验实施 | 第106-108页 |
| 5.2.4 观测项目及方法 | 第108-109页 |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109-117页 |
| 5.3.1 生育期分析 | 第109-110页 |
| 5.3.2 不同处理株高变化 | 第110-111页 |
| 5.3.3 不同处理叶面积指数变化 | 第111-112页 |
| 5.3.4 不同处理需水规律 | 第112-114页 |
| 5.3.5 不同处理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 第114-116页 |
| 5.3.6 不同处理水分生产函数模型的建立 | 第116页 |
| 5.3.7 模型参数求解过程 | 第116-117页 |
| 5.4 结论 | 第117-118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8-122页 |
| 6.1 结论 | 第118-121页 |
| 6.2 创新点 | 第121页 |
| 6.3 工作展望 | 第121-122页 |
| 附表 | 第122-12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5-128页 |
| 致谢 | 第128-129页 |
| 个人简介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