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引言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光电化学池分解水原理 | 第12-13页 |
1.3 光解水半导体材料 | 第13-15页 |
1.3.1 TiO_2 | 第13-14页 |
1.3.2 α-Fe_2O_3 | 第14-15页 |
1.3.3 Si | 第15页 |
1.4 光催化半导体异质结设计分类 | 第15-17页 |
1.4.1 量子点敏化 | 第15-16页 |
1.4.2 等离子效应 | 第16页 |
1.4.3 半导体-半导体异质结 | 第16-17页 |
1.4.4 负载助催化剂 | 第17页 |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5.1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5.2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9-22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2-26页 |
2.1 材料制备方法 | 第22页 |
2.2 材料表征 | 第22-25页 |
2.2.1 材料的形貌表征和物相分析 | 第22-23页 |
2.2.2 材料的光学性质分析 | 第23页 |
2.2.3 材料的PEC性能测试与表征 | 第23-24页 |
2.2.4 材料的电化学特性研究 | 第24-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5-26页 |
第三章 ZnIn_2S_4/TiO_2异质结光阳极的光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26-37页 |
3.1 前言 | 第26-27页 |
3.2 材料合成 | 第27-28页 |
3.2.1 TiO_2纳米棒的合成 | 第27页 |
3.2.2 ZnIn_2S_4纳米片/TiO_2纳米棒阵列的合成 | 第27-28页 |
3.3 实验结果和分析讨论 | 第28-34页 |
3.3.1 材料的形貌和物相分析 | 第28-31页 |
3.3.2 材料的光学性质 | 第31-32页 |
3.3.3 材料的PEC性能 | 第32-33页 |
3.3.4 材料的电化学阻抗特性 | 第33-34页 |
3.4 总结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第四章 ZnIn_2S_4/TiO_2/Si多元异质结光阳极的光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37-50页 |
4.1 前言 | 第37-38页 |
4.2 材料合成 | 第38-39页 |
4.2.1 Si纳米线的合成 | 第38页 |
4.2.2 TiO_2/Si纳米线的合成 | 第38页 |
4.2.3 ZnIn_2S_4/TiO_2/Si异质结的合成 | 第38-39页 |
4.3 实验结果和分析讨论 | 第39-47页 |
4.3.1 材料的形貌和物相分析及光学性质 | 第39-41页 |
4.3.2 材料的PEC性能 | 第41-44页 |
4.3.3 材料的电化学阻抗特性 | 第44-46页 |
4.3.4 电荷传输机制 | 第46-47页 |
4.4 总结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第五章 ZnFe_2O_4/α-Fe_2O_3异质结光阳极的光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50-61页 |
5.1 前言 | 第50页 |
5.2 材料的合成 | 第50-51页 |
5.2.1 Fe_2O_3纳米棒阵列的合成 | 第50-51页 |
5.2.2 ZnFe_2O_4/Fe_2O_3纳米棒的合成 | 第51页 |
5.3 实验结果和分析讨论 | 第51-57页 |
5.3.1 材料的形貌和物相分析 | 第51-54页 |
5.3.2 材料的光学性质和PEC性能 | 第54-56页 |
5.3.3 材料的电化学阻抗特性 | 第56-57页 |
5.4 电荷传输机制研究 | 第57-58页 |
5.5 总结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第六章 Ni(OH)_2/α-Fe_2O_3异质结光阳极的光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61-72页 |
6.1 前言 | 第61-62页 |
6.2 材料的合成 | 第62-63页 |
6.2.1 超薄Fe_2O_3纳米薄膜的合成 | 第62页 |
6.2.2 Ni(OH)_2/Fe_2O_3的合成 | 第62-63页 |
6.3 实验结果和分析讨论 | 第63-69页 |
6.3.1 材料的形貌和物相分析及光学性质 | 第63-65页 |
6.3.2 材料的PEC性能 | 第65-67页 |
6.3.3 材料的电化学阻抗特性 | 第67-69页 |
6.4 总结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主要结论 | 第72-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