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7-10页 |
前言 | 第10-16页 |
0.1 选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0.2.1 断层垂向封闭机理及影响因素 | 第10-12页 |
0.2.2 断层垂向封闭的评价方法 | 第12-13页 |
0.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0.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0.3.2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0.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4-16页 |
第一章 南堡凹陷区域地质特征 | 第16-23页 |
1.1 构造及断裂特征 | 第16-19页 |
1.2 地层层序特征 | 第19页 |
1.3 生储盖组合特征及类型 | 第19-23页 |
1.3.1 烃源岩特征 | 第19-20页 |
1.3.2 储集层特征 | 第20-21页 |
1.3.3 盖层特征 | 第21页 |
1.3.4 生储盖组合类型 | 第21-23页 |
第二章 主要含油气构造东二段泥岩盖层内断裂发育及油气关系特征 | 第23-37页 |
2.1 南堡5号构造f1、f2断裂 | 第23-26页 |
2.1.1 断裂发育特征 | 第23-25页 |
2.1.2 断裂与油气分布关系 | 第25-26页 |
2.2 南堡1号构造f3断裂 | 第26-30页 |
2.2.1 断裂发育特征 | 第26-29页 |
2.2.2 断裂与油气分布关系 | 第29-30页 |
2.3 南堡2号构造f4断裂 | 第30-34页 |
2.3.1 断裂发育特征 | 第31-33页 |
2.3.2 断裂与油气分布关系 | 第33-34页 |
2.4 老爷庙构造f5断裂 | 第34-37页 |
2.4.1 断裂发育特征 | 第34-35页 |
2.4.2 断裂与油气分布关系 | 第35-37页 |
第三章 泥岩盖层内断层垂向封闭机理及影响因素 | 第37-43页 |
3.1 断裂带内部结构及特征 | 第37-38页 |
3.2 断层垂向封闭机理 | 第38-39页 |
3.3 断层垂向封闭能力影响因素 | 第39-43页 |
3.3.1 断层岩泥质含量 | 第39-40页 |
3.3.2 断层岩压实成岩程度 | 第40-43页 |
第四章 泥岩盖层内断层垂向封闭性评价方法 | 第43-55页 |
4.1 油气运移方向断层岩排替压力的求取 | 第43-52页 |
4.1.1 断层岩泥质含量的确定 | 第43-44页 |
4.1.2 垂直断层方向断层岩排替压力的确定 | 第44-48页 |
4.1.3 油气运移方向断层岩排替压力的确定 | 第48-52页 |
4.2 油气运移方向储层岩石排替压力的求取 | 第52-54页 |
4.2.1 储层岩石泥质含量的确定 | 第52-53页 |
4.2.2 垂直储层方向储层岩石排替压力的确定 | 第53页 |
4.2.3 油气运移方向储层岩石排替压力的确定 | 第53-54页 |
4.3 断层垂向封闭能力定量评价 | 第54-55页 |
第五章 主要含油气构造东二段泥岩盖层内断层垂向封闭性评价及有利区预测 | 第55-83页 |
5.1 南堡5号构造f1、f2断裂 | 第55-64页 |
5.1.1 南堡5号构造f1断裂 | 第55-60页 |
5.1.2 南堡5号构造f2断裂 | 第60-64页 |
5.2 南堡1号构造f3断裂 | 第64-70页 |
5.3 南堡2号构造f4断裂 | 第70-76页 |
5.4 老爷庙构造f5断裂 | 第76-83页 |
结论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9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89-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