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1.2.1 国外产品质量监管 | 第10-13页 |
1.2.2 商品质量抽查检验的标准适用的研究 | 第13-14页 |
1.2.3 商(产)品质量监管部门体制方面的研究 | 第14-15页 |
1.2.4 商(产)品质量监管法律制度方面的研究 | 第15-16页 |
1.2.5 关于构建商品质量监管模式的述评 | 第16页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我国商品质量抽查检验的相关概念及制度运行状况分析 | 第19-28页 |
2.1 商品质量抽查检验的相关概念 | 第19-20页 |
2.1.1 商品质量 | 第19页 |
2.1.2 抽查检验 | 第19-20页 |
2.1.3 监督总体 | 第20页 |
2.2 我国商品质量抽查检验制度运行状况 | 第20-24页 |
2.2.1 我国商品质量抽查检验制度的发展历程 | 第20-21页 |
2.2.2 商品质量抽查检验与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区别及意义 | 第21-22页 |
2.2.3 商品质量抽查检验的范围 | 第22-23页 |
2.2.4 商品质量抽查检验的法律依据 | 第23-24页 |
2.3 商品质量抽查检验制度改革前面临的问题 | 第24-27页 |
2.3.1 抽查检验结论适用范围过小 | 第24-25页 |
2.3.2 重复抽查检验 | 第25-26页 |
2.3.3 抽查检验结论共享性差 | 第26页 |
2.3.4 部分商品无法抽检 | 第26页 |
2.3.5 复检程序不科学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广东省商品质量抽查检验制度改革及效果分析 | 第28-45页 |
3.1 广东省商品质量抽查检验制度改革措施 | 第28-33页 |
3.1.1 牵头制定抽检程序 | 第30页 |
3.1.2 抽查检验分工 | 第30页 |
3.1.3 检验机构选定 | 第30-31页 |
3.1.4 抽检程序适用 | 第31页 |
3.1.5 明确复检规则 | 第31-32页 |
3.1.6 抽查检验结果管理 | 第32页 |
3.1.7 抽查检验不合格商品的处置 | 第32-33页 |
3.2 广东省商品质量抽查检验制度改革成效分析 | 第33-38页 |
3.2.1 新标准具有里程碑意义 | 第33页 |
3.2.2 避免了重复抽查检验 | 第33-36页 |
3.2.3 建立了一系列较完善的配套监管制度及措施 | 第36-38页 |
3.2.4 率先认定了缺陷商品 | 第38页 |
3.3 广东省商品质量抽查检验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 第38-44页 |
3.3.1 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完善。 | 第38-40页 |
3.3.2 缺乏快捷的案件处罚程序 | 第40-41页 |
3.3.3 全省统筹抽检模式不够精确 | 第41-42页 |
3.3.4 监督总体的确定需要更强的针对性 | 第42-43页 |
3.3.5 信息化程度不够 | 第43-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进一步改革广东省商品质量抽查检验制度的建议 | 第45-50页 |
4.1 健全商品质量法律法规体系 | 第45页 |
4.2 全面推广采用《GB/T 28863-2012》国家标准 | 第45-46页 |
4.3 优化监管措施 | 第46页 |
4.4 加强信息化建设 | 第46-47页 |
4.5 强化经营者主体责任,推动商品质量提升。 | 第47-48页 |
4.6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加强商品信息服务。 | 第48页 |
4.7 加强抽查检验结果的共享、探索部门间抽检结果互认制度 | 第48-49页 |
4.8 加强对监管执法及业务人员的业务培训 | 第49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附件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