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1.1 选题的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1.1.1 现实意义 | 第8-9页 |
1.1.2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1.2.1 国内研究 | 第10-13页 |
1.2.2 国外研究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研究目标 | 第14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4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2 方志敏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历程分析 | 第16-26页 |
2.1 方志敏的早期经历 | 第16-18页 |
2.1.1 方志敏的成长历程 | 第16-17页 |
2.1.2 方志敏的思想转变 | 第17-18页 |
2.2 方志敏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 第18-21页 |
2.2.1 接触马克思主义 | 第18-19页 |
2.2.2 学习马克思主义 | 第19-21页 |
2.3 方志敏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第21-26页 |
2.3.1 帮助江西改造社创办刊物并撰文 | 第21-22页 |
2.3.2 创办南昌文化书社并参与创建江西第一个团组织 | 第22-23页 |
2.3.3 组织南昌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 第23-24页 |
2.3.4 开办学校 | 第24-26页 |
3. 方志敏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 第26-47页 |
3.1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 第26-36页 |
3.1.1 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 | 第26-28页 |
3.1.2 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赣东北实际出发 | 第28-31页 |
3.1.3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与错误路线作斗争 | 第31-34页 |
3.1.4 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 第34-36页 |
3.2 在实践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革命道路 | 第36-42页 |
3.2.1 创建“方志敏式”革命根据地 | 第37-38页 |
3.2.2 领导江西农民运动 | 第38-40页 |
3.2.3 开展土地革命 | 第40页 |
3.2.4 建立苏维埃政权 | 第40-42页 |
3.3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 第42-47页 |
3.3.1 为中国革命道路的开辟及其理论的形成作出了贡献 | 第42-43页 |
3.3.2 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 第43-47页 |
4. 方志敏促进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 | 第47-54页 |
4.1 主观因素 | 第47-50页 |
4.1.1 坚定的理想信念 | 第47-49页 |
4.1.2 对农民有深厚的感情 | 第49页 |
4.1.3 创造精神 | 第49-50页 |
4.2 客观条件 | 第50-54页 |
4.2.1 地理环境 | 第50-51页 |
4.2.2 社会政治经济条件 | 第51-54页 |
5. 方志敏探索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第54-59页 |
5.1 理论价值 | 第54-57页 |
5.1.1 方志敏在赣东北的实践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独特样板 | 第54-56页 |
5.1.2 对中国革命发展道路的探索,要始终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 第56-57页 |
5.2 现实意义 | 第57-59页 |
5.2.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要辩证地对待马克思主义 | 第57-58页 |
5.2.2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 | 第58-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读研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