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级视频会议的服务质量保证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4页 |
1.1 研究对象及其挑战 | 第12-13页 |
1.2 课题来源 | 第13页 |
1.3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31页 |
1.3.1 传输网络的QoS保证体系结构 | 第14-16页 |
1.3.2 典型的传输网络QoS保证系统 | 第16-24页 |
1.3.3 基于应用层的码率适配技术 | 第24-25页 |
1.3.4 新一代视频会议系统 | 第25-31页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31-32页 |
1.5 论文组织与安排 | 第32-34页 |
第二章 企业级视频会议服务质量保证的体系结构 | 第34-58页 |
2.1 服务质量保证概述 | 第34-35页 |
2.2 服务质量保证活动与信息 | 第35-42页 |
2.2.1 服务质量保证的概念及活动划分 | 第35-36页 |
2.2.2 服务质量保证活动的环境与内部信息 | 第36-42页 |
2.3 服务质量保证的基本行为 | 第42-47页 |
2.4 服务质量保证的系统结构 | 第47-52页 |
2.4.1 结构及其邻接矩阵 | 第48-49页 |
2.4.2 QoS保证系统的解释结构模型 | 第49-50页 |
2.4.3 Z结构的连通性 | 第50-52页 |
2.5 企业级视频会议的服务质量保证系统及其特性 | 第52-57页 |
2.5.1 视频会议服务质量保证的系统构成 | 第52-53页 |
2.5.2 传输网络QoS保证的行为特性 | 第53-56页 |
2.5.3 码率适配的行为特性 | 第56-5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三章 基于网络的视频会议QoS机制 | 第58-76页 |
3.1 资源矩阵 | 第58-64页 |
3.1.1 会议的表示 | 第58-59页 |
3.1.2 网络拓扑 | 第59-60页 |
3.1.3 网络带宽 | 第60-61页 |
3.1.4 用户定位 | 第61-62页 |
3.1.5 路径查询 | 第62页 |
3.1.6 资源预约机制 | 第62-64页 |
3.2 QoS决策机制 | 第64-65页 |
3.3 准入控制机制 | 第65-69页 |
3.3.1 资源申请流程 | 第65-67页 |
3.3.2 资源准入 | 第67-69页 |
3.4 网络设备的带宽控制机制 | 第69-70页 |
3.5 QoS代理机制 | 第70-72页 |
3.6 信令系统 | 第72页 |
3.7 网络传输QoS机制的实现与实际检验 | 第72-75页 |
3.7.1 网络资源预约实验 | 第73-74页 |
3.7.2 网络监视功能 | 第74页 |
3.7.3 资源预约性能分析 | 第74-75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四章 基于QoE的视频会议码率适配技术 | 第76-106页 |
4.1 视频适配及相关研究 | 第76-85页 |
4.1.1 基于QoE的网络视频质量评估方法 | 第76-77页 |
4.1.2 视频适配框架的研究 | 第77-78页 |
4.1.3 基于客观评价标准的视频适配研究 | 第78页 |
4.1.4 基于伪主观评价标准的视频适配研究 | 第78-81页 |
4.1.5 H.264 SVC视频编码标准 | 第81-85页 |
4.2 基于QoE的码率适配算法 | 第85-94页 |
4.2.1 QoE模型 | 第86-89页 |
4.2.2 基于QoE模型的最优码率计算 | 第89-92页 |
4.2.3 实验结果 | 第92-93页 |
4.2.4 算法小结 | 第93-94页 |
4.3 QoE模型的适配算法 | 第94-105页 |
4.3.1 基于ANN的QoE模型 | 第94-96页 |
4.3.2 环境不一致情况下QoE模型的性能 | 第96-100页 |
4.3.3 ANN模型的适配过程 | 第100-105页 |
4.3.4 算法小结 | 第10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结论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5-116页 |
致谢 | 第116-117页 |
附件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