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余震序列型地震动的RC框架结构易损性分析及应用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9页 |
1.2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3 结构地震易损性的分析综述 | 第11-12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2-16页 |
1.4.1 结构地震易损性的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4.2 主余震序列型地震动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5 易损性曲线分析及应用 | 第16页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2章 损伤指标的选择 | 第18-31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破坏等级的分类 | 第18-19页 |
2.3 RC 框架结构量化指标的选取 | 第19-22页 |
2.3.1 结构模型的建立 | 第19页 |
2.3.2 模型的有限元建模 | 第19-20页 |
2.3.3 量化指标的比较 | 第20-21页 |
2.3.4 Park 破坏指数模型 | 第21-22页 |
2.3.5 改进的 Park 破坏指数模型 | 第22页 |
2.4 改进的 Park 破坏指数模型的计算方法 | 第22-29页 |
2.4.1 损伤模型限定值的确定 | 第22-23页 |
2.4.2 指数的加权 | 第23-24页 |
2.4.3 损伤指数中参数的计算 | 第24-27页 |
2.4.4 损伤模型的参数取值 | 第27-28页 |
2.4.5 基于主余震地震动反应的损伤指数计算 | 第28-29页 |
2.5 小结 | 第29-31页 |
第3章 RC 框架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31-49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结构-地震动随机样本生成 | 第31-38页 |
3.2.1 蒙特卡洛方法 | 第31-32页 |
3.2.2 主余震序列型地震动样本的选择 | 第32-33页 |
3.2.3 结构反应分析中存在的随机性 | 第33页 |
3.2.4 结构分析中的随机变量 | 第33-35页 |
3.2.5 结构样本的生成 | 第35-38页 |
3.2.6 结构-地震动样本 | 第38页 |
3.3 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38-39页 |
3.3.1 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中的输入参数 | 第38页 |
3.3.2 结构易损性分析的基本理论 | 第38-39页 |
3.4 结构模型的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39-47页 |
3.4.1 结构的地震需求分析 | 第39-42页 |
3.4.2 结构整体损伤指数的验证 | 第42-43页 |
3.4.3 结构整体损伤指数的统计信息 | 第43-44页 |
3.4.4 结构的地震易损性曲线的形成 | 第44-47页 |
3.5 小结 | 第47-49页 |
第4章 结构易损性分析在地震灾害评估中的应用 | 第49-62页 |
4.1 引言 | 第49页 |
4.2 地震风险分析的主要内容 | 第49-50页 |
4.3 地震危险性分析 | 第50-53页 |
4.3.1 地震危险性分析的方法 | 第50-51页 |
4.3.2 地震危险性分析的步骤 | 第51页 |
4.3.3 以地震烈度为指标的地震危险性分析 | 第51-53页 |
4.4 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53-55页 |
4.4.1 易损性曲线 | 第53-54页 |
4.4.2 易损性矩阵 | 第54-55页 |
4.5 基于结构概率损伤的地震反应分析 | 第55-56页 |
4.6 地震经济损失估计 | 第56-59页 |
4.6.1 地震直接经济损失估计 | 第56页 |
4.6.2 地震间接经济损失估计 | 第56-57页 |
4.6.3 地震经济损失估计方法 | 第57-59页 |
4.7 结构模型的计算 | 第59-61页 |
4.7.1 易损性矩阵 | 第59页 |
4.7.2 地震危险性分析 | 第59页 |
4.7.3 概率损伤分析 | 第59-60页 |
4.7.4 地震经济损失计算 | 第60-61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附录 | 第68-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