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水工艺中臭氧化单元优化控制副产物中试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 1.1 课题背景 | 第10页 |
| 1.2 臭氧活性炭工艺副产物生成与控制 | 第10-14页 |
| 1.2.1 溴酸盐 | 第10-12页 |
| 1.2.2 AOC | 第12-14页 |
| 1.3 臭氧活性炭工艺性能优化研究 | 第14-16页 |
| 1.3.1 强化常规工艺 | 第14-15页 |
| 1.3.2 预氧化技术 | 第15-16页 |
| 1.4 课题来源、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 1.4.1 课题来源 | 第16-17页 |
| 1.4.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页 |
| 1.5 技术路线及实施方案 | 第17-19页 |
| 第2章 中试装置及试验方法 | 第19-24页 |
| 2.1 中试装置 | 第19-20页 |
| 2.1.1 中试工艺流程 | 第19-20页 |
| 2.1.2 中试装置设计 | 第20页 |
| 2.2 中试用水 | 第20-21页 |
| 2.3 试验方法 | 第21-22页 |
| 2.3.1 预氧化单元优化 | 第21-22页 |
| 2.3.2 深度处理单元优化 | 第22页 |
| 2.3.3 全流程副产物控制 | 第22页 |
| 2.4 试验检测项目及方法 | 第22-24页 |
| 2.4.1 常规检测项目及方法 | 第22-23页 |
| 2.4.2 特殊污染物检测方法 | 第23-24页 |
| 第3章 预氧化单元工艺优化 | 第24-48页 |
| 3.1 不同预氧化方式净水效果对比 | 第24-30页 |
| 3.1.1 预氧化单元净水效果 | 第24-25页 |
| 3.1.2 混凝沉淀单元净水效果 | 第25-26页 |
| 3.1.3 砂滤单元净水效果 | 第26-27页 |
| 3.1.4 常规处理整体净水效果比较 | 第27-30页 |
| 3.2. 常规处理阶段副产物的控制 | 第30-31页 |
| 3.2.1 溴酸盐 | 第30页 |
| 3.2.2 生物可同化有机碳 | 第30-31页 |
| 3.3 进水水质影响 | 第31-46页 |
| 3.3.1 浊度 | 第31-32页 |
| 3.3.2 有机物 | 第32-42页 |
| 3.3.3 副产物的控制 | 第42-46页 |
| 3.4 预氧化工艺参数优选 | 第46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 第4章 深度处理单元工艺优化 | 第48-61页 |
| 4.1 深度处理工艺净水效果 | 第48-49页 |
| 4.1.1 UV~(254)的去除效果 | 第48-49页 |
| 4.1.2 TOC 的去除效果 | 第49页 |
| 4.2 副产物控制效果 | 第49-50页 |
| 4.2.1 溴酸盐 | 第49-50页 |
| 4.2.2 生物可同化有机碳 | 第50页 |
| 4.3 进水水质影响 | 第50-60页 |
| 4.3.1 净水效果 | 第51-56页 |
| 4.3.2 副产物控制情况 | 第56-60页 |
| 4.4 深度处理单元参数优选 | 第60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第5章 净水工艺全流程副产物控制 | 第61-76页 |
| 5.1 净水效果 | 第61-69页 |
| 5.1.1 浊度 | 第61-63页 |
| 5.1.2 UV~(254) | 第63-65页 |
| 5.1.3 TOC | 第65-67页 |
| 5.1.4 石油类物质 | 第67-68页 |
| 5.1.5 硝基苯 | 第68-69页 |
| 5.2 副产物的控制 | 第69-71页 |
| 5.2.1 溴酸盐 | 第69-71页 |
| 5.2.2 AOC | 第71页 |
| 5.3 优化工艺长期运行时净水效果及副产物的控制 | 第71-75页 |
| 5.3.1 净水效果 | 第72-74页 |
| 5.3.2 副产物的控制 | 第74-75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 结论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