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4页 |
1.4.2 交叉研究法 | 第14页 |
1.4.3 理论联系实际法 | 第14-15页 |
1.4.4 比较研究法 | 第15页 |
1.5 预期的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 第15-16页 |
2 大学生从众心理的相关内容概述 | 第16-34页 |
2.1 从众心理的相关概念 | 第16-21页 |
2.1.1 从众 | 第16-19页 |
2.1.2 从众心理的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2.1.3 从众心理的具体特征 | 第20-21页 |
2.1.4 从众心理的三个层次类型及其两重性 | 第21页 |
2.2 大学生从众心理的行为表现 | 第21-26页 |
2.2.1 学习从众 | 第21-22页 |
2.2.2 入党从众 | 第22页 |
2.2.3 享乐从众 | 第22-23页 |
2.2.4 恋爱从众 | 第23页 |
2.2.5 升学从众 | 第23-25页 |
2.2.6 择业从众 | 第25-26页 |
2.3 大学生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 | 第26-30页 |
2.3.1 外部原因 | 第26-28页 |
2.3.2 内部原因 | 第28-30页 |
2.4 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影响因素 | 第30-34页 |
2.4.1 个体因素 | 第30-31页 |
2.4.2 群体因素 | 第31-32页 |
2.4.3 文化背景因素 | 第32-33页 |
2.4.4 规范性社会影响 | 第33-34页 |
3 从众心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 第34-41页 |
3.1 从众心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 第35-37页 |
3.1.1 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营造 | 第35页 |
3.1.2 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适应环境 | 第35-36页 |
3.1.3 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的塑造 | 第36页 |
3.1.4 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心理调适 | 第36-37页 |
3.2 从众心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 第37-41页 |
3.2.1 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消极 | 第37-38页 |
3.2.2 诱发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堕腐 | 第38页 |
3.2.3 削弱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创新能力 | 第38-39页 |
3.2.4 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责任感缺失 | 第39-41页 |
4 运用从众心理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第41-52页 |
4.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 | 第41-42页 |
4.2 发挥物和人的双重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 第42-46页 |
4.2.1 大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 第42-43页 |
4.2.2 积极运用网络等新兴媒体 | 第43-44页 |
4.2.3 发挥先锋人物及舆论对思想教育的导航作用 | 第44-45页 |
4.2.4 运用群体规范心理增强群体凝聚力的牵引作用 | 第45-46页 |
4.3 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 | 第46-50页 |
4.3.1 加强行为引导与实现自我塑造 | 第46-48页 |
4.3.2 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 第48-50页 |
4.4 坚持立德树人与大学生全面发展 | 第50-52页 |
4.4.1 发挥好课堂的育人主渠道功能 | 第50页 |
4.4.2 发挥好校园文化育人作用 | 第50-52页 |
5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