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5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1-12页 |
1.2 CO_2捕集技术与方法 | 第12-15页 |
1.2.1 燃烧前捕集技术 | 第12-13页 |
1.2.2 富氧燃烧技术 | 第13页 |
1.2.3 燃烧后捕集技术 | 第13-15页 |
1.3 固态胺吸附剂的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3.1 制备方法 | 第15-16页 |
1.3.2 有机胺改性剂 | 第16-17页 |
1.3.3 吸附剂载体 | 第17-18页 |
1.4 微介孔复合分子筛研究进展 | 第18-23页 |
1.4.1 微/介孔复合分子筛的特性 | 第18-19页 |
1.4.2 微介孔复合分子筛的合成 | 第19-23页 |
1.4.3 微介孔复合分子筛的表征 | 第23页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23-25页 |
1.5.1 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23-24页 |
1.5.2 创新点 | 第24-25页 |
2 TEPA改性复合分子筛的CO_2吸附性能研究 | 第25-51页 |
2.1 引言 | 第2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5-27页 |
2.2.1 实验材料及实验仪器 | 第25-26页 |
2.2.2 TEPA改性复合分子筛的制备 | 第26-27页 |
2.3 吸附剂的表征 | 第27-28页 |
2.3.1 红外表征 | 第27页 |
2.3.2 热重分析 | 第27-28页 |
2.3.3 XRD分析 | 第28页 |
2.3.4 N_2吸脱附表征 | 第28页 |
2.4 CO_2吸脱附实验及吸附性能评价 | 第28-30页 |
2.4.1 CO_2吸脱附实验 | 第28-29页 |
2.4.2 吸附性能评价 | 第29-30页 |
2.5 结果与讨论 | 第30-41页 |
2.5.1 吸附剂的表征分析 | 第30-34页 |
2.5.2 CO_2吸附性能 | 第34-40页 |
2.5.3 吸附性能对比 | 第40-41页 |
2.6 CO_2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 | 第41-48页 |
2.6.1 CO_2吸附动力学 | 第41-45页 |
2.6.2 CO_2吸附热力学 | 第45-48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8-51页 |
3 L-Arg改性复合分子筛的CO_2吸附性能研究 | 第51-65页 |
3.1 引言 | 第51-5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2-53页 |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52页 |
3.2.2 吸附剂的制备 | 第52页 |
3.2.3 吸附剂的表征 | 第52页 |
3.2.4 CO_2吸附性能实验 | 第52-53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3-61页 |
3.3.1 表征分析 | 第53-55页 |
3.3.2 L-精氨酸负载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55-57页 |
3.3.3 不同吸附温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57-58页 |
3.3.4 CO_2进气量对吸附量的影响 | 第58-59页 |
3.3.5 CO_2浓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59-60页 |
3.3.6 吸附剂循环再生性能 | 第60-61页 |
3.4 颗粒内扩散模型 | 第61-63页 |
3.5 结论 | 第63-6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