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对照表 | 第11-12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2-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6-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8-20页 |
第二章 自适应波束形成理论基础 | 第20-34页 |
2.1 阵列信号模型 | 第20-23页 |
2.1.1 窄带信号模型 | 第20-21页 |
2.1.2 宽带信号模型 | 第21-23页 |
2.2 数字波束形成系统的工作原理 | 第23-24页 |
2.3 自适应波束形成基本原理 | 第24-25页 |
2.4 自适应波束形成准则 | 第25-27页 |
2.5 窄带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 | 第27-32页 |
2.5.1 最小方差无畸变响应算法(MVDR) | 第27-29页 |
2.5.2 递归最小二乘算法(RLS) | 第29-30页 |
2.5.3 仿真结果 | 第30-3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宽带自适应数字波束形成 | 第34-62页 |
3.1 时域宽带波束形成方法 | 第34-40页 |
3.1.1 经典时域宽带波束形成 | 第34-35页 |
3.1.2 基于FIR滤波器组的恒定束宽波束形成 | 第35-37页 |
3.1.3 仿真结果 | 第37-40页 |
3.2 频域宽带波束形成方法 | 第40-41页 |
3.3 非相干信号子空间(ISM)算法 | 第41-45页 |
3.3.1 ISM算法原理 | 第41-42页 |
3.3.2 仿真结果 | 第42-45页 |
3.4 修正的ISM算法 | 第45-50页 |
3.4.1 空间平滑原理 | 第45-47页 |
3.4.2 修正的ISM算法原理 | 第47-48页 |
3.4.3 仿真结果 | 第48-50页 |
3.5 相干信号子空间(CSM)算法 | 第50-59页 |
3.5.1 CSM解相干原理 | 第50-51页 |
3.5.2 CSM处理方法 | 第51-52页 |
3.5.3 聚焦矩阵构的构造准则 | 第52-53页 |
3.5.4 双边相关变换算法(TCT) | 第53-54页 |
3.5.5 旋转信号子空间算法(RSS) | 第54页 |
3.5.6 仿真结果 | 第54-5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9-62页 |
第四章 基于多核DSP的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实现 | 第62-80页 |
4.1 DSP芯片概述 | 第62-66页 |
4.1.1 DSP芯片的主要特点 | 第62-63页 |
4.1.2 TMS320C6678芯片介绍 | 第63-66页 |
4.2 宽带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的DSP软件实现 | 第66-77页 |
4.2.1 TMS320C6678 DSP的软件开发环境 | 第66-67页 |
4.2.2 ISM算法的实现 | 第67-70页 |
4.2.3 EDMA3的设计及应用 | 第70-73页 |
4.2.4 OpenMP多线程程序设计 | 第73-76页 |
4.2.5 仿真结果 | 第76-77页 |
4.3 DSP程序优化及多核编程注意事项 | 第77-7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第80-82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80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
作者简介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