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4页 |
1.1.1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面临挑战 | 第9-10页 |
1.1.2 城市交通减排思路亟待转型 | 第10-12页 |
1.1.3 汽车导向开发建设不可持续 | 第12-13页 |
1.1.4 低碳城乡规划评估工具不足 | 第13-14页 |
1.2 问题的提出 | 第14-17页 |
1.2.1 研究问题 | 第14页 |
1.2.2 概念释义 | 第14-17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7-26页 |
1.3.1 城市交通碳排放模型研究 | 第17-20页 |
1.3.2 城市形态与家庭出行关系研究 | 第20-25页 |
1.3.3 国内外相关研究小结 | 第25-26页 |
1.4 论文结构 | 第26-28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思路 | 第28-56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28-32页 |
2.1.1 交通需求理论 | 第28-29页 |
2.1.2 理论框架 | 第29-32页 |
2.2 模型研究思路 | 第32-39页 |
2.2.1 截面实证模型 | 第32-34页 |
2.2.2 纵向实证模型 | 第34-35页 |
2.2.3 综合评估模型 | 第35-38页 |
2.2.4 评估模型检验 | 第38-39页 |
2.3 案例城市与数据收集 | 第39-50页 |
2.3.1 济南市概况 | 第39-43页 |
2.3.2 城市空间基础数据 | 第43-46页 |
2.3.3 家庭出行调查数据 | 第46-49页 |
2.3.4 家庭出行碳排放计算 | 第49-50页 |
2.4 城市形态指标体系构建 | 第50-54页 |
2.4.1 宏观尺度:城市空间结构 | 第50页 |
2.4.2 微观尺度:街区空间形态 | 第50-5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3章 城市空间结构对家庭出行碳排放的影响 | 第56-84页 |
3.1 济南市城市空间结构类型 | 第56-69页 |
3.1.1 城市圈层结构 | 第56-61页 |
3.1.2 城市多中心结构 | 第61-66页 |
3.1.3 城市TOD结构 | 第66-69页 |
3.2 基于城市空间结构的家庭区位测度 | 第69-74页 |
3.2.1 家庭所在城市圈层 | 第69-70页 |
3.2.2 家庭到城市多中心距离 | 第70-72页 |
3.2.3 家庭到BRT走廊可达性 | 第72-74页 |
3.3 描述性分析 | 第74-78页 |
3.3.1 家庭出行碳排放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74页 |
3.3.2 家庭区位特征与家庭出行碳排放的关系 | 第74-77页 |
3.3.3 街区类型与家庭出行碳排放的关系 | 第77-78页 |
3.4 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 | 第78-83页 |
3.4.1 模型变量选取 | 第78-79页 |
3.4.2 基于家庭态度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 第79-81页 |
3.4.3 家庭出行碳排放回归模型结果 | 第81-8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4章 街区空间形态对家庭出行碳排放的影响 | 第84-114页 |
4.1 济南市街区类型 | 第84-89页 |
4.1.1 传统胡同式街区 | 第84-85页 |
4.1.2 密方格网式街区 | 第85-86页 |
4.1.3 单位邻里式街区 | 第86-87页 |
4.1.4 超大街区式街区 | 第87-88页 |
4.1.5 小结 | 第88-89页 |
4.2 街区用地形态测度 | 第89-94页 |
4.2.1 用地密度维度 | 第89-91页 |
4.2.2 用地多样性维度 | 第91-93页 |
4.2.3 用地设计维度 | 第93-94页 |
4.2.4 用地停车维度 | 第94页 |
4.3 街区街道形态测度 | 第94-103页 |
4.3.1 街道密度维度 | 第94-96页 |
4.3.2 街道多样性维度 | 第96-98页 |
4.3.3 街道界面维度 | 第98-102页 |
4.3.4 街道停车维度 | 第102-103页 |
4.4 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 | 第103-113页 |
4.4.1 模型变量选取 | 第103-105页 |
4.4.2 基于街区空间形态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 第105-106页 |
4.4.3 家庭小汽车拥有选择模型结果 | 第106-109页 |
4.4.4 家庭出行碳排放回归模型结果 | 第109-11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第5章 城市形态对家庭出行碳排放影响的锁定效应 | 第114-128页 |
5.1 研究设计 | 第114-117页 |
5.1.1 研究区域与数据 | 第114-115页 |
5.1.2 研究方法 | 第115-117页 |
5.2 家庭出行碳排放的变化 | 第117-118页 |
5.2.1 总体变化特征 | 第117-118页 |
5.2.2 街区类型横向比较 | 第118页 |
5.3 家庭出行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变化 | 第118-122页 |
5.3.1 家庭出行行为特征 | 第118-121页 |
5.3.2 家庭出行态度偏好 | 第121-122页 |
5.3.3 家庭交通工具拥有 | 第122页 |
5.4 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 | 第122-127页 |
5.4.1 模型变量选取 | 第122-124页 |
5.4.2 汇合模型结果 | 第124-12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27-128页 |
第6章 家庭出行碳排放综合评估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 第128-153页 |
6.1 综合评估模型的构建 | 第128-141页 |
6.1.1 综合评估模型的建模流程 | 第128-130页 |
6.1.2 家庭交通工具拥有选择模型 | 第130-131页 |
6.1.3 家庭出行距离双栏模型 | 第131-138页 |
6.1.4 Hold-out方法检验结果 | 第138-141页 |
6.2 综合评估模型的应用——以济南市新东站片区规划项目为例 | 第141-152页 |
6.2.1 项目背景 | 第141-147页 |
6.2.2 规划情景设定 | 第147-151页 |
6.2.3 规划评估结果 | 第151-152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52-153页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53-160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53-155页 |
7.2 政策建议 | 第155-156页 |
7.3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56-158页 |
7.4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58-160页 |
参考文献 | 第160-174页 |
致谢 | 第174-176页 |
附录 济南市2014年家庭入户调研问卷 | 第176-179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79-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