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4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7-8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8-12页 |
1.2.1 南印度洋偶极子的研究进展 | 第8-10页 |
1.2.2 南印度洋偶极子与ENSO事件之间的关系 | 第10页 |
1.2.3 南海夏季风的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1.3 存在的问题 | 第12-13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 第14-18页 |
2.1 资料说明 | 第14页 |
2.2 方法简介 | 第14-18页 |
2.2.1 方差分析 | 第14页 |
2.2.2 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分析方法 | 第14-15页 |
2.2.3 相关分析 | 第15-16页 |
2.2.4 t检验 | 第16-18页 |
第三章 南印度洋偶极子的变化特征及其形成过程 | 第18-35页 |
3.1 南印度洋偶极子的变化特征 | 第18-29页 |
3.1.1 印度洋海温异常分布特征 | 第18-23页 |
3.1.2 南印度洋偶极子的变化特征 | 第23-28页 |
3.1.3 南印度洋偶极子指数的定义及变化特征 | 第28-29页 |
3.2 南印度洋偶极子的形成过程 | 第29-33页 |
3.2.1 南印度洋偶极子形成的关键系统 | 第30-32页 |
3.2.2 南印度洋偶极子的形成过程及原因 | 第32-3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南印度洋偶极子与ENSO事件的联系 | 第35-54页 |
4.1 南印度洋偶极子事件的分类及特征 | 第35-40页 |
4.1.1 SIOD事件与ENSO事件的相关关系 | 第35-37页 |
4.1.2 南印度洋偶极子事件的分类及特征 | 第37-40页 |
4.2 ENSO事件对南印度洋偶极子事件的影响 | 第40-52页 |
4.2.1 La Nina事件对PSIOD事件的影响 | 第40-43页 |
4.2.2 El Nino事件对NSIOD事件的影响 | 第43-47页 |
4.2.3 不同类型El Nino对NSIOD事件的影响 | 第47-5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五章 南印度洋偶极子对南海夏季风建立的影响 | 第54-70页 |
5.1 南海夏季风建立与南印度洋偶极子事件的联系 | 第54-62页 |
5.1.1 850hPa风场特征及其差异 | 第55-58页 |
5.1.2 850hPa越赤道气流特征及其差异 | 第58-60页 |
5.1.3 赤道印度洋西风特征及其差异 | 第60-62页 |
5.2 南印度洋偶极子对南海夏季风建立的影响途径 | 第62-69页 |
5.2.1 海平面气压的特征及其差异 | 第62-63页 |
5.2.2 海表面风场的特征及其差异 | 第63-65页 |
5.2.3 925hPa越赤道气流特征及其差异 | 第65-67页 |
5.2.4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特征及其差异 | 第67-6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 第70-73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0-71页 |
6.2 主要的创新点 | 第71页 |
6.3 问题与展望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3页 |
研究工作简介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