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注释表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纳米材料的概述 | 第12页 |
1.2 纳米材料的特性 | 第12-16页 |
1.2.1 热学特性 | 第13页 |
1.2.2 力学特性 | 第13-14页 |
1.2.3 光学特性 | 第14-15页 |
1.2.4 电磁特性 | 第15-16页 |
1.2.5 催化特性 | 第16页 |
1.2.6 生物学特性 | 第16页 |
1.3 纳米材料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性质及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3.1 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 | 第17页 |
1.3.2 表面等离激元的介电敏感性 | 第17-18页 |
1.3.3 表面等离激元共振耦合 | 第18页 |
1.4 纳米材料的应用 | 第18-21页 |
1.4.1 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 | 第18-19页 |
1.4.2 在电子工业上的应用 | 第19-20页 |
1.4.3 在催化方面的应用 | 第20页 |
1.4.4 其他方面的应用 | 第20-21页 |
1.5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表面等离激元特性及数值模拟方法 | 第22-35页 |
2.1 引言 | 第22-23页 |
2.2 理论研究背景 | 第23-30页 |
2.2.1 麦克斯韦方程组 | 第23-25页 |
2.2.2 贵金属纳米材料的介电常数 | 第25-26页 |
2.2.3 球型颗粒的Mie理论 | 第26-29页 |
2.2.4 椭球型颗粒的Gan理论 | 第29-30页 |
2.3 数值计算方法 | 第30-33页 |
2.3.1 时域有限差分方法(Finite-Difference Time-Domain,FDTD) | 第30-33页 |
2.3.2 FDTD数值模拟的参数设置 | 第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三章 Au@Pd双金属纳米棒的表面等离激元特性 | 第35-42页 |
3.1 引言 | 第35-3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6-37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36页 |
3.2.2 金纳米棒的合成 | 第36页 |
3.2.3 Au@Pd双金属纳米棒的合成 | 第36-37页 |
3.2.4 FDTD理论模拟 | 第3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7-41页 |
3.3.1 金纳米棒的实验和FDTD的理论模拟结果 | 第37-38页 |
3.3.2 Au@Pd双金属纳米棒的实验和FDTD的理论模拟 | 第38-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金纳米棒和Au@Pd双金属纳米棒的介电敏感性 | 第42-46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FDTD理论模拟参数设置 | 第42-43页 |
4.3 结果分析 | 第43-4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