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部煤层开采覆岩破坏特征及防水(砂)煤柱留设--以兴隆庄二、四采区为例
| 致谢 | 第3-4页 |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变量注释表 | 第15-16页 |
| 1 绪论 | 第16-26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6-17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4页 |
| 1.3 存在的问题 | 第24页 |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 2 兖州矿区浅部煤层顶板采动破坏规律 | 第26-50页 |
| 2.1 3煤开采顶板垮裂带观测结果 | 第26-30页 |
| 2.2 3煤开采覆岩破坏规律 | 第30-31页 |
| 2.3 顶板采动破坏的关联要素及其影响特点 | 第31-41页 |
| 2.4 覆岩采动变形规律 | 第41-49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3 兴隆庄煤矿二、四采区提高开采上限因素分析 | 第50-75页 |
| 3.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50页 |
| 3.2 研究区地质控制概况 | 第50-51页 |
| 3.3 研究区3煤开采水文地质条件控制程度 | 第51-75页 |
| 4 研究区3煤提高上限开采条件 | 第75-98页 |
| 4.1 3煤上覆基岩条件 | 第75-78页 |
| 4.2 顶板含水层充水条件 | 第78-84页 |
| 4.3 研究区3煤开采覆岩破坏高度类比依据 | 第84-87页 |
| 4.4 研究区3煤提高上限开采方法 | 第87-96页 |
| 4.5 研究区3煤留设防砂煤柱提高上限开采方案 | 第96-98页 |
| 5 结论及展望 | 第98-100页 |
| 5.1 结论 | 第98-99页 |
| 5.2 展望 | 第99-10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0-105页 |
| 作者简历 | 第105-107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