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1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5页 |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 第15-16页 |
第一章 P2P网络借贷的基本理论 | 第16-23页 |
第一节 P2P网络借贷的界定 | 第16-18页 |
一、P2P网络借贷的内涵 | 第16页 |
二、P2P网络借贷的主要特征 | 第16-18页 |
第二节 P2P网络借贷平台主要运营模式与性质 | 第18-21页 |
一、P2P网络借贷平台的主要运营模式 | 第18-19页 |
二、P2P网络借贷平台的法律性质 | 第19-21页 |
第三节 P2P网络借贷的法律关系分析 | 第21-23页 |
一、借款合同关系 | 第21页 |
二、居间合同关系 | 第21-22页 |
三、担保合同关系 | 第22页 |
四、债权转让合同关系 | 第22-23页 |
第二章 P2P网络借贷风险分析 | 第23-38页 |
第一节 我国P2P网络借贷风险的法律防控现状 | 第23-25页 |
一、法律和司法解释 | 第23页 |
二、行政法规、规章 | 第23-24页 |
三、规范性法律文件 | 第24-25页 |
第二节 P2P网络借贷借款合同中的风险 | 第25-29页 |
一、借款人提供虚假身份信息和信用信息 | 第25-27页 |
二、借款人的违约风险 | 第27-28页 |
三、借款利率过高 | 第28-29页 |
第三节 P2P网络借贷居间合同中的风险 | 第29-34页 |
一、P2P网络借贷平台没有严格审查借贷双方资格 | 第29页 |
二、P2P网络借贷平台信息披露不充分 | 第29-31页 |
三、P2P网络借贷平台信息披露不真实 | 第31-32页 |
四、P2P网络借贷平台自融的风险 | 第32-34页 |
第四节 P2P网络借贷担保合同中的风险 | 第34-38页 |
一、物的担保中的风险 | 第34-37页 |
二、人的担保中的风险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域外P2P网络借贷风险的法律防控比较研究—以英美为例 | 第38-48页 |
第一节 英国P2P网络借贷风险的法律防控 | 第38-41页 |
一、P2P行业自律协会的微观监管:《P2P金融协会运营规则》 | 第38-39页 |
二、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的宏观监管:《众筹监管规则》 | 第39-41页 |
第二节 美国P2P网络借贷风险的法律防控 | 第41-46页 |
一、P2P行业的外部监管体系 | 第41-44页 |
二、P2P平台的内部风险防控体系 | 第44-45页 |
三、健全的征信体系 | 第45-46页 |
第三节 英美P2P网络借贷风险的法律防控比较研究结论 | 第46-48页 |
第四章 P2P网络借贷风险防控的立法建议 | 第48-64页 |
第一节 P2P网络借贷中借款合同风险防控建议 | 第48-52页 |
一、完善P2P网络借贷信用体系 | 第48-49页 |
二、规范借款人的资金用途 | 第49-50页 |
三、合理控制借款利率 | 第50页 |
四、完善违约救济制度 | 第50-52页 |
第二节 P2P网络借贷中居间合同风险防控建议 | 第52-56页 |
一、严格审查借贷双方的资格 | 第52-53页 |
二、完善P2P网络借贷平台信息披露制度 | 第53-55页 |
三、完善资金存管制度 | 第55-56页 |
第三节 P2P网络借贷中担保合同风险防控建议 | 第56-60页 |
一、准确判断担保物的交换价值 | 第56页 |
二、注意审查担保物的权利归属 | 第56-57页 |
三、严格审查保证人的主体资格 | 第57-58页 |
四、严格审查保证人的代偿能力 | 第58-60页 |
第四节 P2P网络借贷监管建议 | 第60-64页 |
一、完善P2P网络借贷平台设立中的监管要求 | 第60-61页 |
二、明确监管措施 | 第61-62页 |
三、健全法律责任 | 第62页 |
四、建立有序的退出机制 | 第62-64页 |
结语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