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8-26页 |
第一章 植物抗逆境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8-17页 |
1.植物逆境生理 | 第8-11页 |
1.1 干旱胁迫生理 | 第8-9页 |
1.2 盐胁迫生理 | 第9-10页 |
1.3 低温胁迫生理 | 第10-11页 |
2.植物对逆境胁迫的适应 | 第11-17页 |
2.1 逆境胁迫与活性氧代谢 | 第11-12页 |
2.2 离子、代谢物的积累与渗透调节 | 第12-13页 |
2.3 逆境胁迫与相关基因表达 | 第13-17页 |
2.3.1 功能性蛋白 | 第13-14页 |
2.3.2 调节蛋白 | 第14-17页 |
第二章 植物类钙调磷酸酶B亚基蛋白的研究进展 | 第17-26页 |
1.Ca~(2+)信号的产生 | 第17-18页 |
2.Ca~(2+)结合蛋白 | 第18-19页 |
2.1 钙调素(calmodulin,CaM) | 第18页 |
2.2 钙依赖型蛋白激酶(calcium-dependent protein kinases,CDPKs) | 第18-19页 |
2.3 钙调磷酸酶(calcineurin,CaN) | 第19页 |
3.植物钙调磷酸酶B亚基蛋白(calcineurin B-like proteins,CBLs) | 第19-22页 |
3.1 拟南芥CBLs家族 | 第20-21页 |
3.2 水稻CBLs家族 | 第21-22页 |
4.与CBL蛋白互作的CIPK蛋白激酶家族 | 第22页 |
5.植物CBL/CIPK信号传导网络 | 第22-26页 |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 第26-56页 |
第三章 水稻类钙调磷酸酶B亚基蛋白基因OsCBL7的功能分析 | 第26-56页 |
1.材料和方法 | 第27-37页 |
1.1 水稻材料、菌株和质粒 | 第27页 |
1.2 试剂和试剂盒 | 第27页 |
1.3 常用培养基 | 第27页 |
1.4 水稻幼苗培育 | 第27-28页 |
1.5 OsCBL7的亚细胞定位 | 第28-29页 |
1.5.1 材料准备 | 第28页 |
1.5.2 金粉的处理 | 第28页 |
1.5.3 DNA的处理 | 第28页 |
1.5.4 基因枪的操作 | 第28-29页 |
1.5.5 样品的观察 | 第29页 |
1.6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9-32页 |
1.6.1 PCR产物的回收、连接和转化 | 第30-31页 |
1.6.2 质粒DNA的提取 | 第31页 |
1.6.3 制备和转化感受态农杆菌EHA105 | 第31-32页 |
1.7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遗传转化 | 第32-33页 |
1.8 转基因水稻幼苗基因组DNA提取 | 第33页 |
1.9 转基因水稻植株的PCR检测 | 第33-34页 |
1.10 酶切体系 | 第34页 |
1.11 转基因水稻幼苗总RNA的提取 | 第34-35页 |
1.12 总RNA定量与完整性检测 | 第35页 |
1.13 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35页 |
1.14 T_2代转基因水稻植株的RT-PCR检测 | 第35-36页 |
1.15 T_2代转基因水稻苗期耐逆性鉴定 | 第36-37页 |
1.15.1 电解质相对渗透率测定 | 第36页 |
1.15.2 脯氨酸含量测定 | 第36页 |
1.15.3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 第36-37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37-53页 |
2.1 OsCBL7的亚细胞定位 | 第37页 |
2.2 转基因水稻的获得 | 第37-39页 |
2.3 T_0代转基因水稻植株的PCR检测 | 第39-40页 |
2.4 T_0代转基因水稻植株的PCR产物酶切分析 | 第40页 |
2.5 T_2代转基因水稻植株的RT-PCR检测 | 第40-41页 |
2.6 T_2代转基因水稻植株的耐逆性 | 第41-53页 |
2.6.1 T_2代转基因水稻植株的耐旱性 | 第41-45页 |
2.6.2 T_2代转基因水稻植株的耐盐性 | 第45-50页 |
2.6.3 T_2代转基因水稻植株的耐冷性 | 第50-53页 |
3.讨论 | 第53-56页 |
全文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附录 | 第63-68页 |
在读期间发表或待发表研究论文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