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0页 |
1.1 前言 | 第12页 |
1.2 聚有机硅氧烷 | 第12-16页 |
1.2.1 有机硅树脂 | 第13-14页 |
1.2.2 有机硅橡胶 | 第14-15页 |
1.2.3 嵌段有机硅聚合物 | 第15-16页 |
1.3 聚倍半硅氧烷 | 第16-19页 |
1.3.1 笼型倍半硅氧烷POSS | 第17-19页 |
1.3.2 梯形聚倍半硅氧烷 | 第19页 |
1.4 梯形聚倍半硅氧烷的研究 | 第19-28页 |
1.4.1 梯形聚倍半硅氧烷的合成方法 | 第20-24页 |
1.4.2 现有合成方法的局限性 | 第24-25页 |
1.4.3 梯形聚倍半硅氧烷研究进展 | 第25-28页 |
1.4.4 梯形聚倍半硅氧烷的应用 | 第28页 |
1.5 论文的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28-30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30-34页 |
2.1 原料和测试仪器 | 第30-33页 |
2.1.1 主要原材料 | 第30-31页 |
2.1.2 主要测试仪器 | 第31-32页 |
2.1.3 测试条件和方法 | 第32-3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3-34页 |
第三章 梯形聚苯基倍半硅氧烷的合成与表征 | 第34-50页 |
3.1 引言 | 第34页 |
3.2 实验步骤 | 第34-35页 |
3.3 梯形聚苯基倍半硅氧烷的合成 | 第35-37页 |
3.4 反应条件对预聚体的影响 | 第37-40页 |
3.4.1 单体浓度 | 第37-38页 |
3.4.2 水的用量 | 第38-39页 |
3.4.3 溶剂的选择 | 第39-40页 |
3.5 重排过程产物分子量的影响因素 | 第40-42页 |
3.5.1 不同催化剂用量对产物分子量的影响 | 第40页 |
3.5.2 反应温度不同时对产物分子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3.5.3 反应时间不同时对产物分子量的影响 | 第41-42页 |
3.6 测试和表征 | 第42-49页 |
3.6.1 预聚体固体含量的测定 | 第42页 |
3.6.2 预聚体和梯形聚苯基倍半硅氧烷GPC的测定 | 第42-44页 |
3.6.3 预聚体和梯形聚苯基倍半硅氧烷IR分析 | 第44-45页 |
3.6.4 梯形聚苯基倍半硅氧烷的~(29)SI核磁共振 | 第45-47页 |
3.6.5 梯形聚苯基倍半硅氧烷的X射线衍射 | 第47-48页 |
3.6.6 梯形聚苯基倍半硅氧烷的热性能分析 | 第48-49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端活性梯形聚苯基倍半硅氧烷(PH-T)与二甲基环硅氧烷(DMC)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表征 | 第50-61页 |
4.1 引言 | 第50页 |
4.2 实验步骤 | 第50-51页 |
4.3 PH-T/DMC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 第51-52页 |
4.4 聚合体系的确定 | 第52-55页 |
4.4.1 共聚单体的选择 | 第52-53页 |
4.4.2 碱催化剂的选择 | 第53-54页 |
4.4.3 共聚温度的选择 | 第54-55页 |
4.5 极性调节剂DMAc对凝胶时间的影响 | 第55-56页 |
4.6 测试和表征 | 第56-60页 |
4.6.1 PH-T/DMC嵌段共聚硅氧烷的IR | 第56-57页 |
4.6.2 PH-T/DMC嵌段共聚硅氧烷的XRD | 第57-58页 |
4.6.3 PH-T/DMC嵌段共聚硅氧烷的~(29)SI核磁共振 | 第58-59页 |
4.6.4 PH-T/DMC共聚硅氧烷的热性能研究 | 第59-60页 |
4.7 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67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67-68页 |
附件 | 第68-69页 |